构建高职院校“三全”法治教育模式的思考
作者:秦志凯 字数:4059 点击:
摘要:高职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既要整体谋划把法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也要凝聚全校之力全员参与,更要创新制度加强与家庭、行业企业及社会组织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全方位开展法治教育,使法治教育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从而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助力法治中国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治教育;“三全”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265-02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对公民法治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要加强公民法治素养培育。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在内容、路径、方法等诸多方面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此,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精神,探索高职“三全”法治教育模式,对优化高职法治素养培育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1.把握阶段性,注重连贯性,全程融入法治教育
全程育人遵循法治教育和高职学生成长规律,把法治教育融入到高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阶段中,三年不断线,既“抓两头”,又“促中间”,既着眼于“阶段性”,又着力于“连贯性”。
(1)人学阶段侧重于法律意识教育。高职学生法制教育是一个连续的系统工程,要从整体上去谋划,各阶段的教育任务要清晰、重点要突出、梯次要分明。在高职学生入学阶段,应该重点进行以法制观念教育为主的系列入学教育,包括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尤其是“在头脑中形成了敬畏和遵守法律的意识,尤其是形成了不触碰、逾越法律红线的底线意识,以法律底线为自己的行为边界,始终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活动。”[1]学校学工处、团委、各二级院(系)、班级等多个层次,邀请专家学者、法律实务部门人员、学校保卫部门人员、法学教师和辅导员等开展大学新生法律风险与防范讲座、大学生常见法律案例分析、“守住法律底线”主题班会、法律视频展播等丰富多彩人学教育,让学生明确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扣好大学的第一粒扣子。帮助学生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
(2)培养阶段重点进行法律情感培育。当前,高职学生经过多年基础教育,法律常识已经具备,对国家宪法、刑法等基本法律也有一定了解,与自己生活、职业相关的法律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由于身体心理不成熟、社会阅历浅以及法律实践经验少等原因,理性认知没有带来情感认同,没有形成对法律的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在高职学生培养阶段,应以法律情感培育为主,一要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力量。校园环境是高职学生法律情感培育的沃土,要在依法治校、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网络领域中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以隐性方式培育高职学生法律情感。二要强调社会实践的作用。社会实践是法律情感培育的根本途径和关键环节。“法律的生命始终不是逻辑,而是经验。”法律情感养成只有在了解国情、深入实际、参与实践过程中,才能把法律铭刻在学生的内心里。三要注重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对重大的法治热点问题和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案例,不回避、不遮掩,引导学生用“法眼”看现象,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辨别是非曲直中,形成法律情感。
(3)就业阶段侧重于就业法律技能教育。在毕业就业阶段,高职学生法治教育重点培养其法律技能。通过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企业人力资源人员专题讲座、模拟劳动合同签订实践等活动,使高职学生具有良好就业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技能。建立专门的就业法律咨询渠道,如就业法律咨询室、大学生维权网等,为高职学生提供就业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同时,印发《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手册》、《高职学生就业案例选编》资料,承担高职学生就业法制教育等方面课题研究,为毕业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就业法律指导、职业法律意识教育。
2.澄清观念,形成共识,全员参与法治教育
(1)教书育人,强化教师法治教育观念和法治教育的职责。首先,强化教师法治教育观念。不仅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观念,更应强化每一位教师的法治教育的观念;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法治素养是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对法治中国建设的意义;要加强法治教育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要加强法治教育规律、特点研究和探索;要深入研究高职学生法律素质状况;要不断挖掘、发挥各门课程中法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到教学中;要运用案例教学法、演讲、课堂讨论等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其次,强化教师法治教育的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意味着,对高职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也是高职院校各门课程、每一位教师应有的职责。为此,一是,明确任务,形成共识,改变法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状况,重视每门课程、每位教师在高职法治教育的作用;二是,建立引导机制,通过科研、教研立项,高职学生创新教育等方式引导教师结合课程,创新法治教育的模式与路径;三是,加强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设,对评选出来的法治教育优秀教师,大力表彰,树立典型,召开经验交流会,在晋级晋职中予以倾斜。
(2)管理育人。高职学生法治教育既需要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更需要发挥管理者的作用。为此,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建立以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教务、学工、团委、各二级院系总支书记为成员的学校法治教育领导小组,从全局高度对学校法治教育进行整体设计、合理的资源配置,形成长效机制;学校、院(系)二级党政工团学主管部门,负责落实学校法治教育工作;班主任、辅导员,负责日常法治教育工作。二是,明确工作职责。要以现行法律法规为依据,按照民主程序吸纳学生参与,做好学校管理制度的设计和修改工作,规范办学和管理行为;严格执行校园法规制度,始终坚持依法办事、坚持一视同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三是,完善学习交流制度。开设针对相关管理人员的法治教育培训课程,并结合相应的岗位规定法治工作要求;通过专家讲座、典型案例分析、经验交流、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不断提高管理人员法治素养和依法管理能力。四是,建立考评制度,把依法管理水平、依法管理效果作为集体、个人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
(3)服务育人。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在住宿、就餐、消费等方面经常遭遇到矛盾和纠纷,在兼职打工过程中,合法权益受侵犯事件屡屡发生,在评优、评奖、贫困生资助以及学生干部选拔中,常常抱怨受到不公正对待。为此,要利用校园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设立法律咨询室,开通24小时服务咨询热线,利用微信、微博、QQ群、电子邮箱等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要完善申诉和听证制度。坚持“以法育人”,在服务中达到维护学生权益和学校管理制度权威的双重目的,把法治精神注入学生的心坎,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3.协同多方育人的联动机制.全方位加强法治教育
法治素养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避免学校法治教育“孤岛现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育人主体联动,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实现法治教育的持久性和有效性的效果。为此,我们需要着力完善以下几项工作:
(1)要建立与家长联系制度,夯实法治素养养成根基。畅通家校联系渠道,经常性反馈和听取家长对于学校法治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学生家庭情况档案,摸清学生家长法律素质、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氛围,有利于针对性加强学生法治教育;办好家长学校,设立家长讲坛,鼓励家长分享法治教育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印制《家长法治教育手册》;鼓励家长参与法治教育活动制度,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组织的法治教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家长可以直观了解学校法治教育状况以及孩子法治观点,学生也能够感受家长对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视。
(2)要建立与行业企业联系制度,丰富法治教育资源。建立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到行业企业开展法治调查、依法管理观摩以及定岗实习,在实践中理解职业与法治关系,牢固学习法律的思想,强化学习法律的动机;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企业法治人员来校讲课,用法治实践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建立行业企业法治专家参与学校法治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定期召开行业企业有关人员与学校法治教师教育研讨会,联合开展法治教育课题研究等。
(3)要建立与社会组织联系制度,拓展法治教育渠道。一是,组织学生参与所在城市法治宣传和教育活动,如“12·4”全国法制宣传暨国家宪法日活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治宣传,法治教育视频征集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所在地法治建设成果展。二是,开展法治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密切联系城市街道和农村社区,了解它们的法治需求,组织法律教师以及学生参与的社区法治咨询与服务活动,或者兼职社区法律工作。三是,加强公检法机关联系,“请进来,走出去”,定期邀请公检法机关专家针对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问题开设讲座,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参观监狱等。让机关、企业、农村、社区成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舞台,拓展了高职法治教育的渠道。
“三全”教育模式是我院法治教育的探索和思考,“全程”教育着力时间上的持续性,把法治教育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全方位”教育着力空间上的广延性,拓展了法治教育的渠道;“全员”教育着力人员上的广泛性,让人人参与法治教育,编织了严密而完整的高职法治教育网络体系,是法治教育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把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骆郁廷,杨婷.论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J],湖北社会科学,2015(10).
[2][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