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感觉的策略探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与发展,教育部门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视度越来越高,这就对小学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美术教学,在以往传统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会按照课本内容和教材大纲照本宣科,讲述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练笔的情况偏多。但美术学科中真正的艺术、传统文化、内涵没有更好地得到传承。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艺术来自生活,从生活角度出发,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学习美术也能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独特品位,对美术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清晰,让学生在生活中利用艺术审美的视角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眼光,实现美术育人的最佳效果。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感觉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美术;艺术感觉;教学研究
一、 引言
当前的教育形式对美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课外教育机构,美术学习的机构不在少数,随之而来美术培训竞争日益激烈,美术教学模式更加成人化、模式化、同质化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并不是照猫画虎、生搬硬套,让学生去模仿、去练习,而是从艺术感觉、艺术鉴赏、艺术气息来进行培养,有了艺术感觉对美术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可想而知,艺术感觉在学习美术的道路上十分重要。艺术感觉也可以称之为艺术气质,那么会有人质疑,一个人的艺术气质是与生俱来的,有的学生确实存在艺术天赋,天赋是不可多得的,但是绝大部分的学生是需要后天培养。拥有艺术气质的人情感是非常丰富的,对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遇到美的事物能够获得强烈的感受力,发现别人发现不到的美。
二、 小学美术教学培养艺术感觉的概述
美术学科本身具有高尚的价值,缺失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心里、眼里离不开美,每个人对美的认知和概念截然不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当落实培养学生艺术感觉,艺术感觉听起来有一种高级感,什么是艺术感觉?其实,所谓艺术感觉又可以称之为艺术气质,是一种高贵、典雅的真情流露,是一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人与人之间的气质大有不同,拥有艺术气质的人一定是情感丰富的,感情是艺术的主要源泉,通过看待不同的人、事物能够产生不同的情感表达。艺术气质是存在天赋的,有的人天生就具有艺术气质,但这只是一方面,依然是需要后天来培养完善、修饰的。这样具有艺术气质的人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对祖国等都怀有美好情感,不掺杂负面情怀,懂得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充满激情和高尚的情怀,用真情实感打动人心,不仅了解自己,还能够通过一件件艺术作品感受他人的心情。小学生这个时期是培养艺术感觉的黄金阶段,从小塑造,可为今后的艺术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艺术感觉的意义
美术是通过多种不同的材料发挥自我创作,体现视觉形象的一种表现,其特点有较强的灵活性、抽象性、创造性,也是走进创作者的心灵深处,人与人之间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和审美方式。艺术感觉其实是对现实生活背景的一种真实反映,其涵盖了认知、教育、审美三种方式的特殊精神表现。艺术感觉能够通过形象化的感染力来激发效能,在人们欣赏和审美的过程中,潜意识培养人们对美的认知,促进鉴赏作品和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为学生开设美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美术知识有一个全新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深入了解生活中的趣味性。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涵蓋的内容非常广泛和丰富,包括绘画、陶艺、书法等,让学生的学习空间充满好奇和惊喜。教师在课堂中,时间是有限的,难以讲授更多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中也获取不了太多的兴趣点,会使学生感到抱着希望上课,但以失望结束。因此,美术教师要把握小学美术课的特点,采用创意性的教学内容,致力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美术作品的魅力所在,从而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良好的艺术感觉。
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感觉的研究
(一)鉴赏优秀作品,接受艺术熏陶
陶瓷艺术已历经千年,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将艺术经典流传在江南大地,不断发展和壮大。陶艺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文化精神、工匠手艺代代相传,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肯定和支持,对陶瓷文化的热爱和向往。陶瓷分为陶器与瓷器,两者之间是有一定的区别。陶器表面摸起来粗糙、吸水性强、敲打的声音发闷;瓷器则恰恰相反,表面摸起来光滑细腻、不吸水、敲打的声音清脆。从古至今,由著名的西安兵马俑、敦煌石窟的彩塑以及陶俑等优秀作品,到现代的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等,再到今天景德镇的著名瓷器,陶瓷艺术逐渐发展壮大。小学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营造课堂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下能够穿越时空界限,自由发挥艺术空间带来的创作灵感。
例如,在学习《陶俑》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们欣赏优秀的陶艺作品。如东汉时期的“击鼓说唱陶俑”被广为流传,称为“汉代第一俑”,于1957年出土于四川成都的东汉崖墓,此陶俑的高度为56厘米,主要由泥质灰陶制作而成,手塑成型,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活灵活现,彰显了地域风貌和浓郁的民间气息。通过细细品鉴,让学生的目光走进大师级作品之中,感受陶艺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空间。在欣赏优秀陶艺作品的同时,教师可以逐渐引导学生,将“击鼓说唱陶俑”背后的故事讲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收集的资料以及喜爱的文学故事,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共同探究和学习,并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作为引导:“同学们,通过欣赏陶艺作品了解该作品的文学故事有哪些?”“同学们喜欢的人物造型分别有哪些特点?”等问题,让学生们先进行讨论,在课堂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深入了解陶艺作品背后蕴藏的故事和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学生们的细心观察,在课堂中兴致勃勃地讨论陶艺造型夸张、形态生动逼真等特点,并讲述汉代民间的一些传说故事,以及当时在天回山崖墓出土的环境和背景等,从而提高学生对陶艺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陶艺给人们一种古朴、真实的感觉,可塑性强、想象空间大,在此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从中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