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学习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篇章,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智慧对于提升学生品格修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指导来看,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存在一定困难。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文言文是重点,也是难点。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许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都感到非常吃力,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也不是非常牢固,这与以往的教学方式落后是有着一定的关系的。针对此,文章从新课标的目标要求出发,结合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困难,提出几点教学建议,以期对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初中生文言文学学习有所借鉴。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 引言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修订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所选录的文言文,多是古代文人留下来的精品佳作,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载体。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同时针对初中文言文具体教学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篇章,指导其借助注释和工具解读含义,启发其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升欣赏品味。纵观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文言文的教学方式还是一直没有改变,没有得到创新,文言文的教学发展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要改变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教师节要做出教学方法上的改变,要为目前文言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做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然而,从目前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情况来看,新课标的落实依然存在诸多困难。所以,结合学生文言文学习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则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二、 初中生在文言文学习中面临的困难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文言文教学不断推进。尤其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传统文化学习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但是,通过对初中生的调查与分析来看,许多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依然面臨着诸多困难。初中文言文是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重点与难点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文言文不同于常用的现代汉语,文言文属于古代汉语的研究范畴,许多的语文教师在面临文言文教学时运用了很多的教学方法,然而还是要面临诸多的教学问题。具体包括:第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提不起兴趣。文言文的语言结构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在佶屈聱牙的文字中无法直接理解所表述的内容,久而久之自然会失去兴趣,甚至对文言文产生了抵触心理,不愿意接受教师的点拨与指导。第二,阅读理解缺乏方法,许多学生对于阅读过程缺乏主动性,更多的是在教师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查找工具书、参照注解,进行内容解读,无法从多个思路实现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内化与拓展,这导致其在文字欣赏与运用中失去了灵活性。第三,缺乏丰富的知识积累。文言文从阅读理解到审美鉴赏,需要扎实丰富的知识积累。许多初中生重视文本的内容理解,忽视了篇章中基础知识的学习,无法通过举一反三自主完成阅读,影响了知识体系的构建。第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明显,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了知识学习与阅读理解上,忽视了文言文中情感、文化等元素的挖掘,导致阅读教学目标的落实相对片面,影响了学生文化素养的综合发展。
三、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实践策略
(一)重视阅读,强化学生体会理解
古人非常重视“读”。如“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治学箴言,不仅道出了“读”的方法,也说出了阅读与理解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借鉴古人的经验,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法阅读,在心、眼、口的配合下,理顺文字,进而逐渐理解文本的内涵。教师在文言文知识讲授的时候,要重视文言文的阅读,古代汉语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着差异,学生在多次阅读之后,才能培养出一点文言文的语感。在一遍一遍的阅读过程之中,学生就会慢慢地体会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知识与哲理,长此以往,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也就会更加的通透。
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实现对篇章的体会和理解:第一,诵读。诵读是强化学生文字感知能力的重要方式,面对文言文,眼睛看到,口中说出,自然会在心中留下印象,多次诵读自然会理顺文字之间的关系,并形成对文章的初步理解。这样学生才能经历从磕磕绊绊到文从字顺的过程,并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第二,默读。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理解创造安静的环境。让学生摒除杂念,专心于文字,仔细品读字、词、句,结合注解理解古文语法结构,进而形成对文章的独立思考。第三,精读。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欣赏文章,把握每一个细节,如作者生平、社会背景、作者立场与观点、语言风格等,在细节中深入理解文言文。例如在阅读欧阳修的《卖油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欧阳修的生平入手,了解其文学成就,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根据陈尧咨和卖油翁的对比体会主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沉入到文本之内,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比分析的手法,另一方面从语言运用细节中体会作者论述的精当,进而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深意。
(二)重视积累,指导学生语言建构
语言积累是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基本前提。文言文的语言结构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需要根据古文阅读经验,建立知识体系,并不断填充知识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深入对文言文的理解,还能够举一反三,为拓展阅读做好准备。要学好古代汉语,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言文的学习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抓起,只有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变得丰富,教师才能开展以后的文言文教育工作。
第一,把握词语性质,掌握重点的虚词、实词。例如“一狼径去”中“径”表示“径直”,“缀行甚远”中“缀”表示“连接、紧跟”中实词的把握有助于学生解读文章内容,,更加准确地理解狼狡黠的神态。“夫君子之行”中“之”是助词,可以翻译为“的”,“相委而去”中的“而”是语气助词,不翻译。这些虚词在古文中十分常见,学生分类把握,对于以后理解文言文非常有益。第二,词类活用。例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蔓”“枝”在现代汉语中多为名词使用,在这里则是动词,分别表示“长枝蔓”“分枝杈”,这些词语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关注并积累,并能够在阅读中活学活用,准确理解文本含义。第三,古今异义词。例如“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或”,古义为“有时”,今义为“或者”;“妻子”,古代表示“妻”与“子”,现代则单独指“妻”。学生在阅读中应注意区分,在文本中理解字义,并感受汉语言的变化。很多文言文中的字词放在不同篇目中是不同的意思。第四,特殊句式的积累,例如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等,教师在阅读中应特别指出,并要求学生总结积累、仔细品读,掌握句式结构,提升自主阅读能力。第五,通假字。在阅读中,教师应与学生跳出这些通假字,并进行转换,提高学生诵读、理解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