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路径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为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使小学生对待体育锻炼与健身活动的态度发生变化,现代体育教育必须重点培育小学生的自主锻炼习惯与健身意识,任课教师应当帮助小学生群体意识到自己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主动利用课下休息时间进行重复性的基础性体育技能与技巧训练活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与体育学科素养水平,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有让小学生养成稳定的锻炼习惯,现行的体育健康教育模式才能发挥最大的指导效果,有效减轻任课教师的课上教学负担,改变体育课堂学习氛围。文章主要分析了通过课堂教学培育小学生群体健身保健意识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总结提出了从不同方面高效率培育小学生健身习惯的可行教学策略与指导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身习惯;培育路径
为切实贯彻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借助小学阶段的体育教育对小学生群体进行社会教化,任课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受教学生设计较为完善详细的体育锻炼计划,明确地为学生指出进行自主化健身练习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改变学生的课下锻炼方式,选择与自身身体素质与个性爱好相符的体育锻炼活动项目,使得小学生尽早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一、 使小学生群体养成自主性体育锻炼习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新时代的小学体育教育必须以培育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为主要教学目标与课堂指导方向,促使学生将体育竞技意识与思想理念逐步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主动性锻炼活动,养成身体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无意识行为惯性,以体育锻炼活动填充生活内容、改善生活条件,以此缓解未成年学生所负担的沉重心理压力。具备一定自主性的体育锻炼习惯主要是后天有意识训练所养成的,是在体育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确立的一种主观行为模式建构的产物,小学生群体必须将有意识地遵从任课教师的科学指导进行锻炼的被动性参与模式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进行个性化体育健身活动的自发性锻炼模式。使小学生群体在学习课程体系中的体育运动项目的过程中体会到参与课上体育运动与集体锻炼的特殊乐趣,教师可为学生制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与班级生活氛围,在教学活动与课上示范性指导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体育锻炼与生活保健两面一体的科学观点,激发学生的日常锻炼意识与健身主动性。
二、 目前阻碍我国小学生群体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客观阻碍因素研究
(一)课程学习内容缺少丰富性,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现行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严重缺乏层次性,未能设置具备可行性的阶段性能力培育目标,校内体育运动器材种类不全,场地条件不佳,无法完全满足个性爱好不同、思考路径不一致的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潜在的体能锻炼需要,小学生群体没有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趣味性集体体育活动与课余训练的空间与时间,,学生无法自由发挥自身的体育竞技能力与独创性,难以从不同层面充分体验到体育锻炼活动的特殊乐趣,很多小学生因此无法将体育教师的科学指导与课上的持续性体育项目练习内化为持久不懈的个人体育锻炼习惯。在现行的体育教育体制下,小学生群体没有自主选择课上学习项目与体能训练方向的权利,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加自身想参加的体育活动而感到心理不平衡,因此逐渐失去了学习体育知识与练习高难度体育技能的精神动力。
(二)部分小学生不了解重要的体育锻炼常识,无法保障自身安全
小学生之所以无法养成持久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因为多数学生不了解必须掌握的基本学科技能与锻炼技巧,小学生找不到正确途径、不得要领的自主性体育锻炼会对自身身体造成较大的损伤。任课教师经常在学生尚未完全记住体育锻炼安全常识与卫生保健知识的情况下命令学生直接参与标准较高的课上体育技能训练,部分小学生在参加举重、跳远、长跑等容易损害人体各系统器官的高强度体育锻炼项目时不重视热身运动,不进行有组织的准备活动,小学生群体容易因此受伤,由于运动伤害频繁发生,学生在未能体会到体育锻炼的特殊乐趣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畏难心理,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自主体育锻炼。任课教师并未在课上向学生详细讲解长时间体育锻炼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与对系统器官产生的巨大负荷,学生没有意识到进行热身运动与参加课上辅助性练习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课上体育锻炼模式不仅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最终目标,反而会为学生的肌肉群与身体软组织、骨骼带来不可修复的永久性损伤,进而极大地打击小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三、 帮助小学生群体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可行教学策略与课上指导方式研究
(一)为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制定专项健身计划与训练方式
部分不经常锻炼的小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不清楚自身擅长的体育项目与个体优势,难以按照任课教师的课上指导进行主动性体育锻炼活动,任課教师应当为此类小学生制定有较高可行性与科学性的自我锻炼规划与课下健身计划,发现学生的长处与健身优势,在个性化自主锻炼计划中适当添加体育课上所讲解的体育学科知识与基本技能,保证小学生的自主化课下锻炼目标与课堂学习任务以及个体运动能力的最终培育方向保持完全一致。小学生可自行清除体育锻炼计划中与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缺少共同点的部分,重点练习那些较为复杂的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例如单杠、双杠、排球等体育项目中有一定练习难度的运动技能与危险动作。体育教师可定期检测小学生的自主练习成果与体能进步程度,对小学生施加合理系统的专业化技术性点评与科学指导,使大多数小学生找准进行自主化体育锻炼的努力方向,小学生还可按照任课教师所提供的体育项目学习大方向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行采用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进行有节制的练习。小学生群体有权自主决定怎样使用基础性的体育器材与健身设备进行以提升自身体能水平为主要目标的自觉锻炼与课余健身活动。任课教师应当组织小学生进行无限制的自由练习,从旁提供方向性教导,避免强制性的重复锻炼损害学生的锻炼积极性,通过唤起学生的健身热情帮助学生克服器材不足、场地空间有限等客观不利条件,使得小学生顺应自身兴趣与爱好进行有选择性的体育锻炼,以此高效率地培育小学生的健身兴趣与锻炼习惯,使所有班级学生都对某一体育项目养成参与与自主练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