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及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思辨性思维则是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若想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同时又有效实现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善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实施思辨性阅讀教学。文章先阐述了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然后对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给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带来一点参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语文是初中教育阶段的主科之一,语文本身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所以它的教学质量不但关系着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更关系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质量。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同时阅读教学也是初中语文中难度最大的一项教学内容,为了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必须要积极采取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手段。经实践发现,通过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既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性思维。
一、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思辨性思维是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辨性思维,才能够真正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维时刻都处于转动之中,但却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判断态度和判断能力,只有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思辨性思维,才能够使他们在遇到问题之时能够进行多角度及深刻的思考、产生自己的判断、形成谨慎的习惯、养成踏实求证的精神。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承担着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的重要任务。而若想完成好这项任务,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善于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
二、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找出文本中的合理之处制造矛盾
在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不能仅让学生关注“文本中描写了什么”“文本中表达了什么”“文本中为什么要这样写”等问题,而还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我能从文本中读出什么”“我从文本中读出的东西对不对”“我怎么看待文本”“文本中一些地方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等。前者的目的是对文本有见识、能理解,后者的目的则是对文本能识见、会评判。认知冲突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为在学习中会反复经历低水平的认知平衡——产生冲突——高水平的认知平衡这一过程。同样,在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应善于在文本中一些看似合理之处制造矛盾,以引导学生产生思辨性思维,并逐渐实现思维的深度发展。
例如,在《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里描写道:“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那些小山太秀气!”学生们也许能感受到这段是在写济南的小雪之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呢?有的学生对此是说不清楚的。对于这类看似合理之处,教师可以采用替换法来制造矛盾,比如把“日本看护妇”这个比喻改为“日本相扑手”,再让学生比较二者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这个问题看起来非常幽默,但正是因为这种极端对比所带来的幽默,才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济南的小雪如“日本看护妇”般纯净洁白。通过极端替换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产生怀疑,,进而重新评估被替换部分文本的作用与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浅层认知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因此他们才会主动追问自己对细节理解的可靠性,同时,伴随着学生对文本与自我认知的审视,其思维还会经历从怀疑、到辨析、再到重构的过程,这即是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
再者,替换法不仅只有极端替换,相近替换也是一种常用手段。相近替换顾名思义就是指利用意思相近的词句来替换文本中原本的词句,但同时又体现出与原本词句的不同特质。相近替换与极端替换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所制造的矛盾没有那么强烈,因此所引发的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没有那么强烈,但虽然矛盾稍弱,却能够将学生带入到一个两难境地,促使学生们形成不同观点、产生思维碰撞,进而诱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加细致与深入的思考,并积极利用自己的观点来说服他人。
例如,在《香菱学诗》这篇课文里描写道:“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对于其中“茶饭无心”一词,学生们可能感到比较陌生,因为大家平时常用的说法是“茶饭不思”。对此,教师可以将文本中的“茶饭无心”替换为“茶饭不思”后,再让学生对两种表达方法进行对比。从字面来看,“茶饭无心”与“茶饭不思”的意思相近,所以替换之后的文本意思并不会发生较大改变,所以有的学生会认为改成“茶饭不思”这个常用词更为合适;但有的学生则会认为,“茶饭不思”中的“不”字与后文中“坐卧不定”中的“不”字重复了,显得文笔上较为枯燥,不如原文中的“茶饭无心”更具语言美感。无论学生持有哪种观点,他们在思考和辩论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都是带着思辨性思维来对文本进行质疑及审视文本表达的合理性。
(二)找出文本中的矛盾之处激化矛盾
有些文本不需要通过替换法来刻意制造矛盾,其本身就存在着一些矛盾之处,但这些矛盾并非作者在写作时所犯的逻辑错误,而是作者在对事物进行哲理性思考后所做的一种更加深刻的辩证表达。而在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对文本中的一些矛盾之处进行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以引发学生的思辨性思维。
例如,在《故乡》这篇课文里描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很多学生看来,希望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有希望”和“无希望”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而文本中却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种与大部分人的感受相悖之处,正是文本中的矛盾之处,说明它是作者的独特体验。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地方,让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就能够离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念与情感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