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教育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从前对于学生的教育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更加注重成绩的培养,成绩在无形之中成为一个孩子好坏的重要评判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及思想道德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开始重视道德素质的培养。要做学问先做人,孩子从小的道德培养更能为孩子的品性培养、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小学时期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阶段,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文章结合小学德育教育现存的问题,对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教育模式进行分析,以便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三位一体;小学;德育教育;模式构建
小学时期是孩子学习的基础阶段,是学生思维方式、品性培养的重要阶段。德育教育能为还在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小学时期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德育之事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并不是只有学校需要重视起来,德育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全面配合,构建一个“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学校是德育的主战场,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培养综合能力的发展;家庭教育为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教育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保证小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为学生品性培养、素质教育打下基础。
一、 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如今人们讲究全面发展,重视起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明白德育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学校、家庭、社会也肩负起教育的责任。但是在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中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人们要想使小学生有良好的发展,就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构建良好的德育教育模式,才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最初的崇拜对象往往是父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深远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成长道路将会更困难。随着人们思想水平的提升,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但是部分家长存在一个误区,就是重知识教育,轻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成绩,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以求提高孩子成绩。但在道德教育方面,却常常忽视,更不能做到以身作则。所以家庭教育的误区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阻碍作用。
(二)学校教育的误区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现在部分小学重点关注的还是学生的成绩,还是应试教育的思维。学校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成绩培养上,道德教育始终是一种辅助教育的形式,没有真正落实到教育中去。德育教育没能与教学相结合,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从而部分老师和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使其成为空谈。
(三)社会教育的盲点
随着经济科技的进步,社会也在飞速发展,人们感叹信息化时代的同时,也必须承认,现今社会确实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比如大量的不良信息、虚假报导充斥在人们生活中,比如炫富拜金的事情常常发生,比如一些娱乐场所管制宽松,未成年人也能进入。这些不良现象造成了一种不良的风气,对于心智不成熟,自我约束力差的小学生来说,充满诱惑力。如果不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小学生很容易犯错,对未来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二、 借助家庭教育的优越性,为德育发展奠定基礎
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最初接受到的教育,而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孩子们每天都会与父母接触,父母的言行举止能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家庭教育是持续性的,它并不是等到孩子长大就会结束,它的影响是持久且深远的。所以借助家庭教育的优越性,能为德育发展奠定基础。
(一)改变家长狭隘认识和观念,提升家长素质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并不像学校教育一样,可以立竿见影。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道德素质,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家长首先要改变自身狭隘的认识和观念,不要将成绩作为评判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也不要只重视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其他发展。小学生们虽然年纪小,但也有自己的需求,家长应该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明白孩子心里想要的是什么,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让孩子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心底认识到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在行为和思想上更容易接受德育教育。同时家长也应该提升自身的素质,成为孩子的榜样,以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孩子,让孩子能够辨别是非,认清好坏,将来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家庭教育的魅力所在。
(二)尽可能避免“隔代监护”
如今“隔代监护”的问题越来越显著,因为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远赴其他城市,努力赚钱,让家里的老人照顾孩子。虽然爷爷奶奶也是至亲之人,但由于年龄差距较大,缺少共同话题,会存在很多沟通不畅的问题。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和关爱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父母应该在条件允许和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多给孩子一些陪伴和关爱,满足孩子的归宿感和安全感,让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身心健康发展。尽可能避免“隔代监护”的问题,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三、 增强学校的实效性,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战场,可以说学校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最直接、最高效的效果。近些年随着教育的发展,国家和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全面发展的培养。“德育教育”的理念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教育,孩子的道德素质培养同样重要,所以要想落实德育教育,就需要增强学校的实效性,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大力改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坚持以德育为主
德育教育如今已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它不再只是口头说教的形式,,不在只是一堆大道理。要想取得德育的良好教育成效,就必须大力改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坚持以德育为主,学校和老师需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每类课程内,在知识教育的同时牢牢抓住德育的培养。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受德育知识,这种深层次的德育教育渗透,能够从细节之处影响学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约束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