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悦引阅轻推阅读大门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育不能仅仅的依赖课上教学的有限时间,而是应当在班级中、校园内构建出阅读的文化,创建出学生彼此之间阅读交流的空间,帮助学生发现阅读的魅力,进而帮助学生们实现从“阅读”向“悦读”的变化,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章分析了课外阅读的意义,探讨了当下课外阅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实际给出了提升初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阅读文化;书香校园
阅读在初中语文学习之中有着中流砥柱般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语文阅读来提升识字读词与审美鉴赏的能力,另一方面文本阅读的过程也可以为学生更高阶的语文活动(例如自主创作,实际运用等)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外阅读是中学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课堂上、课本内阅读的有效补充,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开展的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书籍是人类最为宝贵的知识财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思想观念快速变换与成长的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优秀书籍中汲取各种人类宝贵的生活经验与思想理念,帮助学生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进而大大地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一直是应试的重点,也是语文学科素养的核心之一。阅读能力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阅读的意识,使得语文阅读走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可以很好地提升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阅读与学生生活的结合,可以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来选择优秀的文学著作进行细细地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些著作中文本语言的精美、情节构思的巧妙、写作风格的迥异,进而很好地辅助课内阅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三)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优秀的文学著作可以给学生的精神升华提供不竭的源泉。在阅读这些著作的时候,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发展自身的审美情操,还可以品读出人性的光辉,感悟出深刻的思想哲理。初中语文教学之中课外阅读的开展,可以很好地推进“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落实,提升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初中阶段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已经是所有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础性能力。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最主要载体,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对于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有着巨大的帮助。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可以在培育学生主动阅读习惯的同时,提升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去自主的搜集、选择、整理资料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培育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外阅读的认知不够明确
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处在心智较为稚嫩的时期,在“娱乐至死”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学生并不能深刻地认识到阅读对于提升自身修养、拓宽自身视野的重要意义,将绝大多数的课外时间花费在游戏、综艺节目、电视剧等娱乐活动上。同时,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理念的束缚,教师对于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程度也不足,没能认识到初中三年连续性的课外阅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缺少在学生课外阅读活动中的点拨与指导。
(二)课外阅读的方法不够得当
在学生们有限的课外阅读之中,缺少明确的课外阅读计划与连续进阶的课外阅读安排,往往是看到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就拿来读,读不了多久感到读不下去,可能就选择放弃了。同时,在阅读到优美、深邃的精彩句子或段落时,学生也缺少动手记录的意识。在阅读完整本名著之后,学生往往也不会将自己的感悟及时地记录下来,长久的保存自己专属的心得与体会。学生们课外阅读的方法不得当,进一步影响了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效果。
(三)课外阅读的交流不足
学生在课外阅读之中形成的各种心得体会很少会选择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一方面,因为处在青春叛逆期加上代沟的存在,学生很少会将自己的所想所思与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因为教师对于打造班级阅读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学生们也很少会获得与同龄人进行互相探讨的机会。在一个长期缺乏阅读互动沟通的环境之中,学生会逐渐的失去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高效开展策略分析
(一)精心寻求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在最新的统编版教材之中,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不过想要真正地使得学生借助于課外阅读实现语文素养的飞跃提升,仅仅依靠每一册课本上24篇左右的文章与两本推荐的课外读物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当在教学之中积极地探寻从课内学习向课外阅读有效转变与延伸的方式,使得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可以构建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在开展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人物,大智慧”的学习时,教材仅在《阿长与〈山海经〉》的一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的拓展阅读,这对于借助课外阅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来说是远远不足的。教师在开展这一部分的教学时,可以结合每篇文章的主旨构建出一个阅读主题,引导学生去阅读与主题相关联的其他文章,以“群文阅读”的方式搭建课内与课外的整体。在学习完《卖油翁》一文之后,笔者会以“凡而不庸”为主题,安排学生阅读冯骥才先生《俗世奇人》、张潮《虞初新志》中与这一主题相关联的文章,拓宽学生对于平凡小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的理解。在学习完《台阶》之后,我会以“中国式的父亲”为主题,安排学生品读杨绛先生《回忆我的父亲》、黄邦斋《半截潜力的父爱》、贾平凹《酒》等。在整个的课外阅读之中,学生不仅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品味了人生的百态,还借助于“主题阅读”的开展,深化了对于课内文本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