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研制定向浅谈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语文教学无外乎三个问题:即“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其中“教什么”的问题处于保障性的基础位置。只有合理研制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才能为学生提供必备、精准的语文食粮,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文章提出高中语文要筑牢基础保障,关注朗读技巧;聚焦本体属性,传授基础知识;契合认知规律,需要强化思维训练,从而准确研制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筑牢基础;传授知识;思维训练;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无外乎三个问题:即“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其中“教什么”的问题处于保障性的基础位置。只有合理研制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才能为学生提供必备、精准的语文食粮,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必修1和必修2中的课文内容为平台,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一、 筑牢基础保障,高中语文需要关注朗读技巧
语文能力说到底是“听、说、读、写”的综合性素养,其中“说”作为学生感知、悦纳和内化的输入性手段,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不管到哪个阶段,关注朗读教学,提升朗读能力,都应该是亘古不变的内容。
以必修1中一系列洋溢着奔涌激烈情怀的现代诗歌为例,教师就需要从朗读做起,探讨诵读诗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等。如以教学毛主席的《沁园春 长沙》开篇的语句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尝试以平静、舒缓的语气进行诵读,为下文中“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慷慨、豪迈作铺垫;而在诵读下阕中的“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时,继续放缓节奏,运用轻柔的语气,更好地为“激扬文字”“浪遏飞舟”蓄势。只有在适切的语气语调下,诗歌所展现出来的情感意蕴才能随着语言文字和学生诵读的声音展现出来。再以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为例,在初步体悟语言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聚焦核心词语的方式深入地体悟语言所蕴藏的情感。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句诗中,教师引导学生圈画出诗句中“独自”“悠长”“寂寥”“愁怨”,在感性体验这些词语所蕴含的丰富情韵之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放缓节奏、加强重音的方式进行表达,更好地将语言文字所展现的价值凸显出来。
当然,高中诗文的朗读除了关注语气语调之外,还需要把握好文本语言内在的节奏,尤其是掌握好停顿的时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相应的诗词诵读会,丰富学生高中语文的学习生活,借以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对于诵读的文本,我们也不能仅仅局限在诗词歌赋上,古今中外的优美散文和演讲辞等文体,甚至是新闻作品中的通讯也可以作为历练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素材和资源,在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同时,夯实学生的朗读技巧。
二、 聚焦本体属性,高中语文需要传授基础知识
(一)重语言知识,奠内涵基础
一般来看,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核心任务,但事实上识字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需要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借助分析汉字知识,了解汉字基本的形态特征和字形的演变规律,理解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这些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已经成为当下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范畴,理应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例如2014年四川语文高考卷有这样一道题:题面出示了“鱼、马、为、受、车”等汉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不同形态,要求学生结合这个“汉字字形演变表”配置一段说明性文字,简介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这道题就是综合性地考察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在检查学生对汉字发展探究分析能力的同時,为历练学生撰写解说词搭建了平台。学生需要综合性地了解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变化过程,在总结出相应的特征后,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提炼与概括。这就需要教师要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汉字、悦纳成语和词组,为全面立体地理解语言文字所裹挟的文化内涵奠定基础。
(二)重篇章结构,练统整意识
进入高中之后,学生对语文范畴的关注逐步扩大,需要从具体文体特点入手,传授学生关于具体文本篇章结构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洞察文体特点的基础上,掌握作者的谋篇布局。事实上,文体呈现出来的篇章结构与作者具体的行文思路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作者的创作思路入手,在统整、对比的视角下梳理文章的基本结构,将汲取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
如以必修3《老王》的教学为例,笔者结合篇章结构展开了这样的教学:首先,依托文本内容架构全文,教师将整个文本划分成两个部分,组织学生“走进老王”“认识老王”,集中展现了老王的生活、精神、性格;其次,紧扣文章中最为典型的人物和细节,感受作者依托细节、点面结合的表达策略,并抓住叙述过程中穿插的素材,对老王的遭遇和处境进行深入思考,揭示出其穷苦卑微、不幸的生活,但又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物性格特征。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经历了内容概括、结构梳理的思维训练,其内在的逻辑素养得到了有效训练,学生也逐步形成从整体性视角关注文本内容的意识,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实质性发展。
(三)重文法修辞,夯基础能力
文法是指语言内在的结构规律,即字、词、句彼此组合的规范和法则。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的结构规律和遣词造句的规则,就能运用规范的母语进行表情达意。而修辞手法的教学,高中语文除了要关注一般性修辞之外,还应该包含文本表达的基本技巧和手法。一篇文本的表达,如果能够顺利地运用修辞手法,便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高中阶段,教师可以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课文的具体特点,适度传授这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要充分关注借代、反复、顶针、通感等修辞格,以及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前后照应等表达技巧。从语言习得角度和母语表达的特性来看,这些语文基础性知识内容应该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