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巧用乡土资源架构幼儿园“本土化”特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资源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幼儿园是孩子发展的启蒙阶段,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对幼儿园课程进行“本土化”构架,让幼儿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接受当地特色文化的熏陶,感悟古镇文化的深厚历史气息,增加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文章主要就如何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幼儿园“本土化”特色课程的构架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对实践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土资源;“本土化”;特色课程
一、 前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幼儿的教育要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内容要和生活贴合,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教学。教育学家陈鹤琴曾经说过,大自然和社会都是教育过程中的活教材。因此,,幼儿园要紧密联系实际,结合当地的特色,从当地的乡土资源出发,在教育的过程中,利用这些活教材,发挥乡土资源的优势,设立“本土化”的特色课程,把乡土资源的特色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充实教学内容,让孩子们接受“本土化”的熏陶,增强其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激发孩子的兴趣,满足幼儿的需求,实现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增加教育的实效性。
二、 核心概念
(一)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作为一种天然的课程资源,就是指本地区在长期的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积淀并传承下来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文物遗址、自然风景、名人轶事、民俗风情、民间艺术和语言文化等,它是当地历史文化沉淀的表现。
(二)“本土化”特色课程
“本土化”特色课程就是指教师根据本地的特色乡土资源,结合实际情况,把教学内容和当地的特色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课程是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开发的一种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突出当地的特色,展示当地文化的课程。
三、 “本土化”特色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丰富多彩的、优秀的祖国文化、家乡文化,从中感受家乡和祖国的发展与变化,引导幼儿学会感恩,学会思考,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和周围的环境以及生活中的人、事、物相接触,将教育和社会生活相融合。
(二)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一些教育理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他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民众的思想现状,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提倡教育必须要走进社会,面向生活。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本土资源进行课程的安排设置,构建特色课程形式。
(三)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认为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严格按照课本进行教学,这种知识的获取是间接的,在此基础上提出活教育理论。把自然和社会当成是孩子教育过程中的活教材,结合自然和社会进行教学,提供给孩子最为直观、生动的知识。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课程的设置要和各地的环境和社会等相适应。
四、 巧用乡土资源建设“本土化”特色课程的意义
(一)提升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设置“本土化”的特色课程,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在“本土化”课程中加入特色环境的创设,古镇文化的参观,游戏项目的体验等这些环节,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家乡文化的熏陶,对自己的家乡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进而提升幼儿对家乡和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养成对家乡的热爱,有利于家乡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二)增加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本土化”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让当地幼儿园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大自然,达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研究挖掘特色丰富的乡土资源,给幼儿园教学资源和内容的開发和研究提供充足的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孩子受到特色乡土文化的影响,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让教学内容更接近生活,具有实效性。
(三)形成幼儿园的特色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根据幼儿的现实需求,课程教育内容可以根据时间、地点、环境等的不同,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设置。基于乡土资源进行“本土化”课程内容的构建,可以帮助幼儿园的课程安排和设置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适合幼儿的培养要求和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幼儿园的园本建设更加成为发展的焦点,利用当地特色的乡土资源进行课程的“本土化”建设,可以促进幼儿园形成自己的特色,推进园本课程的发展。
五、 “本土化”特色课程构架的缺陷
(一)幼儿教师缺乏对乡土资源的了解
幼儿教师多为年轻教师,生活经验相对来说不够丰富,对于当地的一些特色的文化和具有代表性的习俗以及文化古韵等了解都不太到位。一般情况来说,能够十分清楚明确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都是年龄较大,土生土长,常年在当地生活的老居民,或者专业的乡土资源的研究人员。幼儿教师年纪较轻,而且并不是乡土资源的专业研究者,因此缺少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二)乡土资源和教学课程的融合能力不足
由于把乡土资源和教学内容融合起来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幼儿教师对乡土资源的了解不深刻,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平时任务繁重,没有专业人员可以咨询,导致幼儿园“本土化”特色课程构建困难。在“本土化”特色课程的建设中,不仅需要教师对乡土资源的挖掘能力、研究探索能力,还需要教师把两者结合起来的融合设计能力,但是教师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此导致出现困境。
(三)“本土化”课程的实际应用存在问题
由于受到当地古镇文化的影响,部分幼儿园也进行了乡土资源和本园课程的结合,形成了特色的课程,但是在利用过程中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和引以为鉴。在乡土资源的利用上过于简单,大部分只是流于形式,很少能够确实挖掘其文化内涵,深入的进行开发利用,还有课程模式较为死板,不能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缺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