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中情境创设与迁移的实践研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随着我国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也在逐渐地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行创新,才能跟随时代的步伐。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方式,尤其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更是一种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对情境创设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完善。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情境创设与迁移;实践研究
一、 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身素养的提升。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仅局限于对课文内容的单纯贯彻,尤其是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展示学生的学习才华,需要教师不断地将作文教学进行相应的形式转变,促进小学生在作文的学习中,形成更好的教育素养,促进小学生的教育发展形成,综合性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作文学习能力和习作能力,增强学生对语文作文情境创设和迁移的能力的提升,将“谈文色变”转化为积极地“提文色悦”,,让学生爱写、乐写,从而做到“我手写我心”。
二、 小学作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所谓的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师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根据作文中所涉及的内容,帮助学生创设一种生活的情境,从而使学生真正地融入作文教学中,获得自身的体验感,形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展示相应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在学生的认知能力中,建构相应的思维理念,更好地改善教学效果,最終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带来的枯燥乏味,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教学内容,帮助小学生在情境的设置中,感知教学氛围,了解习作的目的,营造轻松快乐的习作氛围,促进教育气氛的形成,展示作文的无穷魅力,最终发展学生的能力。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合理地进行情景创设与迁移,可以让学生深刻的体会情境变化,让学生体验到新鲜感和新颖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能主动地参与到写作课程中,从提升写作的效率,彰显写作的氛围。除此之外,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他们对于抽象的事物理解比较困难,小学语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创设情境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可以很好地使学生理解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形象写作文,对提升写作教学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要逐渐地看到小学作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感知情境创设的有效氛围,在情境的感知能力中,更好地突显教育的价值,展示教育的实力,最终发展小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进行大幅度的提升。
三、 小学作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现状
(一)习作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思想落后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也在进行着一定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必将要求语文教师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进行更好的筛选和整合。为符合时代的需求,小学作文教学应该引进一些创新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利用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进行相应的整理和发展,促进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功用。但是,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仍然未摆脱“应试教育”思想桎梏,在教学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根据应试教育的内容进行安排,很多教师在考试前期才进行写作练习,不能更好地将写作教学的内容安排到日常的教学中。在进行写作练习时,模板教学的现象常见,因此,学生的作文会变得“换汤不换药”的枯燥乏味,缺乏真情实感的流露,在作文教学中,不能更好地突显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
(二)对于情境创设的认识不足
教师对于情境教学的认识不足,也是阻碍写作教学效率提升的一大因素,会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能更好地形成相应的思想态度,对情境创设的内涵和理解较为薄弱。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但是,很多教师对于情境教学的理解不够透彻,在开展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的内容,在教学形式方面也难以展示教学的内涵形式,对学生的情境创设的能力和情境展示能力发展较弱。尤其对于小学作文教学,很多语文教师不知道该如何将情境创设与情境迁移利用到作文教学中,最终导致在作文教学中呈现出枯燥的、没有内涵性和建设性的习作。这也导致了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出现了一定的教学偏差,在教学的形式上和情境创设的利用程度上,难以形成共同的认知,难以将学生的写作能力挖掘出来,从而影响了创新型教学方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难以得到充分的提升。
(三)忽略学生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地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按照教学提纲交给小学生写作的方法与策略,导致在整个习作过程中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整节课中都处于被动状态,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当前小学语文写作的教学成果不理想,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学生的写作内容假、大、空,没有真情实感的语言,有的时候会出现无病呻吟的现状,显得整篇文章苍白无力,没有什么意义,对写作的帮助不大。这样的作文,不仅教师们批改起来乏味,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只能够胡编乱造,对写作没有兴趣可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路较为单一,将学生的写作思路完全禁锢在了教师们提供的写作模板中,不论是什么题材、什么主题的作文,都只能够跟着教师们的教学思路、写作思路进行,自然无法将自己的情感真正融入进来,导致没有取得理想的语文作文效果,也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小学作文教学情境创设与迁移的策略
(一)细心观察,创设情景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地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创设情景作铺垫,这是在情境创设工作中的前提性的因素,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比如,小学的中年段语文教师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大树”的作文,可以带领学生先观察校园中的大树,观察它在一天中的变化,从树叶到树干;或者可以放长线,展开思维的建构,带领学生进行自然笔记的记录,引导学生观察大树在一年四季的变化,将所观察到的信息,以文字加图片的形式记录在纸上,最后整理成文章。这样的情境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对于“大树”的认识,最终将作文写得有血有肉。然后再通过课件播放图片的形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从而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结合自己所写辩证的形成此次作文的思维建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写作质量的发展。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创设“大树”的写作情境,从而为接下来的写作做好铺垫,这是为学生形成写作素材的关键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