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活动课程化的教育实践探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将校本活动构建成为具有教育性、系统性、课程性、发展性的校本课程,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作用和价值。文章以通渭一中“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开发为例,通过整体规划、系统整合开发成为“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是将校本活动课程化的成功实践,同时也为校本活动课程化积累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实践经验与方法。
关键词:校园体育艺术节;校本活动;校本课程;课程实施
校本活动课程化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学校特色教育的根本保障。就现实状况来看,很多学校虽然也举办各种类型的校内活动,但却往往是零散的、临时的,既没有长期、長效的规划,也缺乏对教育作用的有效建构,这种就活动而搞活动的现象,其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将校本活动纳入校本课程建设体系之中,使校本活动具有教育性、系统性、课程性、发展性,构建其课程意义与属性,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作用和价值。甘肃省通渭县第一中学(简称“通渭一中”)将“校园体育艺术节”活动,通过整体规划、系统整合开发成为“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是将校本活动课程化的成功实践,同时也为校本活动课程化积累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实践经验与方法。
一、 校本活动课程化的依据
(一)政策依据
校本活动课程化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选择与必然结果。在我国,第一次出现“地方课程”设置规定的是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并在1996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明确规定了“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课程三级管理体制初见雏形;到了2001年教育部颁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标志着学校成为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同时《刚要》也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开发或选用本校的课程”。这都为校本活动课程化提供了政策性依据。
(二)理论依据
学校是课程发生和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课程管理的主体,主体课程观为校本活动课程化提供理论依据。课程就是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目标,当今我国所推行的素质教育就是以“成人”教育为基础与核心,“成人”教育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有四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教育使人成为完整的人;教育追求儿童的解放,使人成为有主体性的人;教育使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有个性的人;教育要促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使之成为人类的存在物。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论与当代主体课程观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当代主体课程观是当今课程研究与实践的时代取向,是建构学校管理的主体论的理论前提和时代依据。据此审视,当代主体课程观是素质教育观、是“成人”教育观,是校本活动课程化的理论源泉和行动指南。
二、 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架构
首先,校园体育艺术节本身并不是课程。从校园体育艺术节的缘起来看,一开始它是学校举办的一项常规性体育与艺术活动,并不具有作为课程的全部构成要素,因此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课程。其次,校园体育艺术节具有课程属性。它作为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活动具有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作用和实施过程,因此具有一定的课程属性。鉴于此,依据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将校园体育艺术节活动课程化,还需要系统性的开发与建构,特别是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框架的确立与实现,成为校本活动课程化——校本课程实现的关键环节。
(一)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Curriculum Objectives)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知识、智能、品德、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的是以“品德素养、体育素养、艺术素养”形成为整体目标,依据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即“三维目标”为具体内容构建“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目标”(如图1所示)。
(二)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内容结构
课程内容是校本课程的核心,确立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内容是将校园体育艺术活动开发成为校本课程的关键环节。为此,依据本校实际与教学条件以及学生需求,我们设计由“表演课、竞赛课、拓展课”三大类九项活动为主体的“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内容结构”(如图2所示),使校园体育艺术节活动整合形成为一个整体性校本课程。
三、 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实施
(一)组织机构: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委员会
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委员会是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实施的领导机构,负责每一届(一年一届)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纲要的制定与更新,组织召开课程规划会议,统筹安排各课目(表演课、竞赛课、拓展课)教学和管理单位,组织课程评价等工作。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委员会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分管德育、体育、艺术三类课程目标实施,委员会成员由各处室负责人以及学生会、团委、各社团协会的学生干部组成,并按德育、体育、艺术分为三个专职小组。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委员会实行“三三制”管理模式,即纵向三级管理——校长总负责、副校长分管、专职小组专管;横向三科管理——德育、体育、艺术分类管理。
(二)课程实施: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我实现、自我评价
课程实施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能力形成与发展、素质养成与提升的关键环节。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的整体实施路线为:课程计划——学生选课——课程教学——课程展示——课程评价。
每年7月初,学校发布课程计划即校园体育艺术节项目设置,主要包括班徽、节徽设计,开幕式、闭幕式文艺节目形式,田径运动比赛项目、校歌合唱比赛、摄影比赛、对联书法展等。7月中旬起学生选课,学生根据课程项目设置,依据自身的特长、爱好进行选课,并以个人、组队或集体形式完成报名、登记。8月开始实施课程教学,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项目确定学习、创作和训练内容,聘请包括专业教师、家长和校外辅导员在内的人员作为项目辅导教师,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和方案,进行项目教学活动并完成学习任务(或完成相应的训练任务),并于9月中旬进行表演课项目的遴选与彩排,形成高质量的开幕式、闭幕式、团体操表演节目。9月最后一周(25日至30日)进行集中课程展示即举办“校园体育艺术节”——对“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进行全面的验收、检测和考核。10月进行课程评价,学校层面,成立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组成的课程评价小组,对校园体育艺术节进行整体评估和反思,完成“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评价报告”;学生层面,通过对学生参与项目的成绩、等次、过程等进行自我评价、师生互评,完成“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学生评价表”,并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成长记录册》,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三)课程实施保障:制度、经费、师资
课程实施保障是落实课程目标、确保课程任务完成的重要环节。校本课程实施如果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很容易流于形式,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为此,学校从制度、经费、师资等三个方面强化对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的实施保障。第一,制度保障。学校制定有《校园体育艺术节组织规划》《校园体育艺术节实施规范》《校园体育艺术节评价办法》等,形成了组织严密、实施规范的课程实施保障体系。第二,经费保障。学校为课程实施拨付有一定数额的预算资金,以保证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种教具、器材、学习资料等的及时供给。第三,师资保障。由于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涉及教学内容广泛,所需要的教师专业分布广,因此学校为了保障课程教学需要除了选任学校有特长的教师之外,还聘请有校外专业辅导教师以及有专业特长的家长等组成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指导教师团队。
综上所述,通渭一中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是以“德育、体育、艺术”教育为目标,在内容上既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元素还有创新元素;在形式上既有个体活动又有小组活动还有集体活动;在教育作用上既突出“德育、体育、艺术”三育融合又关注全面育人。多元可选择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杠杆,即以课程结构变革改变教育供给方式,提升教育品质。因此,“校园体育艺术节课程”就是为学生提供“多元可选择”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优质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28-330.
[2]张相学.学校如何管理课程——主体论视野下学校课程管理的思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5):85.
[3]常克义.校园体育艺术节:给学生一个多元发展大舞台[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11):47-49.
[4]项纯.走向学校课程的整体构建[J].中小学管理,2018(1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