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生本”课堂模式下的高中语文课型教学策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要:“激情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课堂以学生为主,点燃学生上课“激情”,在学生广泛参与、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发挥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针对不同的课型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优化教学内容,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开展高效的教学过程,最终切实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语文教学因其文化深厚、内涵丰富的原因有着独特的教学模式,不同的课型更涉及不同的教法与学法,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试探究“激情生本”课堂模式下针对不同的课型应采取的具体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一、 古诗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相对于现代文阅读,古诗文因具有文言简短但意蕴深厚的特点给学生增加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难度。因此,提高学生对重点文言知识的掌握与梳理能力成为不可忽视的教学任务,,但单纯的字词讲解并不是古诗文教学的最优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能自主探究古诗文内涵更为重要,为此古诗文教学可适当与其他学科结合,如学习《六国论》时,让学生联系所学历史内容,主动探索作者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学习《项脊轩志》时,让学生结合作者描述和空间想象画出项脊轩改造后的结构图形等。实现学生能在自主或合作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也有助于强化语文学习的效果。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古诗文教学目标必须凸显“读”的重要性,读古诗文、读关联材料,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探究重要文言知识点并逐步、逐层梳理文章内容,逐步构建出古诗文学习的完整知识体系。当然,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熟悉文章、诵读全文后,课堂内容可灵活多变,如开展课本剧表演、朗诵比赛、默写比赛、延伸写作等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推动古诗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一)诗歌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诗歌因其内容简短、节奏鲜明的特点,更利于学生朗读,学生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讲究平仄起伏、抑扬顿挫、语气情感等。诗歌之读不仅要念读、熟读更要诵读。强调“念——熟——诵”式的读法才能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把握诗歌中丰富的意象,进而在课前预习准备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诗歌情感。“激情生本”课堂模式下的诗歌教学也应该注重“读”的作用。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开展诗歌教学应着手两个层面,一是诵读,二是赏析。
下文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具体探究诗歌教学模式。
1. 对标导学
导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赤壁之战”视频或图片。
2. 激情展示
课前预习内容:各小组借助多媒体等工具梳理苏轼生平、作品、写作背景等内容。
3. 自学静悟
①朗读全文。
②标注出喜欢或不懂的语句。
③感受人物形象。
4. 合作学习
①小组成员交流朗读技巧,揣摩朗读情感,推选一人作为代表进行朗诵展示。
②组内答疑。
5. 点评精讲
①教师答疑。
6. 激情展示
①朗读展示(可结合名家朗读欣赏、教师示范朗读等)。
②喜欢的语句、人物形象。
7. 点评精讲
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拓展知识面,并对苏轼其他风格的作品进行讲解,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8. 达标检测
作业设置:
①诵读全词。
②片段写作练习(“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的壮丽景象/想象苏轼与周瑜的穿越对话)。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文言文一般篇幅较长,故事性、说理性也更系统全面与复杂多变,学生需掌握的知识点的数量和难度也就相应增加。虽然其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形式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涉及的文言知识点较多,但是文言文以其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而十分重要,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广泛思考、发散思维。
下文以苏洵《六国论》为例具体探究文言文教学模式。
1. 对标导学
导入:展示秦灭六国的形势图,提问学生六国为什么会被秦国灭亡?目前为止关于六国灭亡的原因有哪几种说法?
2. 激情展示
①各小组借助多媒体等工具查找六国被秦国灭亡的原因;作者的写作背景等。
②梳理文章结构。
3. 自学静悟
朗读全文,勾画出重点文言知识及不懂的语句。
4. 合作学习
小组成员交流讨论重点文言知识及不懂语句。
5. 点评精讲
教师答疑。
6. 达标检测
①诵读全文。
②若你认为六国灭亡非“弊在赂秦”,试与苏洵展开一场辩论。
二、 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现代文阅读在高中学习阶段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现代文学习对学生阅读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但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广泛的阅读与高效的阅读技巧的基础上。教师不仅要加强阅读技巧和阅读方式的指导教学,还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以加大学生知识的积累量。虽然现在文阅读因作者与读者拥有共同的语言体系而缩短了对话的距离,但对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要求也相应提高。所以延伸阅读成为现代文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延伸阅读对学生阅读知识面进行了拓展,并不断对其知识结构进行补充,更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作者及其文章进行理解,以确保他们对文章内容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提升其个人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并最终帮助学生探索出一条与自己能力相符的阅读学习方式。延伸阅读既包含课前延伸阅读,比如学习《我不是个好儿子》前开展《背影》《我与地坛》《我的母亲》等课前延伸阅读;也包含课后延伸阅读,比如《祝福》学习后对鲁迅《彷徨》甚至《鲁迅全集》的課后延伸阅读等。但切记延伸阅读只是辅助手段,课文内容才是学习主体,学生不可与课文内容脱离,要感知作品的价值与生命,必须通过阅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