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管理中的策略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薛斌 王树磊
摘 要:每一所学校的发展和管理,都会因学校的历史和地理位置所不同。“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明确“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心中有盘棋”,既要有远景规划,又要灵活变通,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积极地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做出相应调整,拒绝因循守旧。
关键词:借势;先机;融合
一、 乘势而上,借势而为
何谓“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这是《孙子兵法·势篇》中的一句话。激流之所以能够把石头给冲走,是因为他的“势”。学校发展要想成效卓著,就必须借势。
(一)借天时之势
每一个年代,必定有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如2013年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方针,201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关于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青岛)建设总体方案,2019年召开了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等,所有这些,看上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关系不大,但细思深究,这恰恰是“天时”。“一带一路”建设和上合组织示范区的建立,国家必定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周边国家的来访、投资、建厂、生产、管理、销售等,以及我们国家的出访、投资、合作、交流等,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所以英语外的小语种人才必将得到大范围的重用,学校的小语种教学迎来春天,抢占先机就是抢占成功。引进小语种教师,开设小语种教学,培养小语种学生,加强与小语种国家的人才交流和学术交流必将成为先机之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召开,让一直受冷落的思想政治课得到了空前重视,给现行的高考制度下的选课指明了一条光明之路,升学,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新的选择。
(二)借地利之势
学校的地理位置,不仅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规模,同样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地处老城区的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学校文化底蕴深厚,师资力量相对雄厚,周围居民多,学生生源质量会很好,但学校规模受限于占地面积,所以要在优化办学特色上做文章,打造老校名校。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学校规模有发展空间,生源兼顾城区和农村,应当以优质的管理和服务作为品牌,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和全国名师,在教育教学成绩上有挑战城区名校的底气,势必迎来发展良机。地处开发区的学校,短时间是比较荒凉,没有人气,但政府的政策会有所倾斜,会大力扶持周边发展,并且新的学校,必定新的定位,新的发展,所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抓住机遇,抢先发展,回想深圳当年还是小渔村的时候,敢于“吃螃蟹”的捕获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有了学校,有了优质教育,自然有居民群聚而居,这就是发展的眼光,这就是正向思维。
(三)借人和之势
学校的底蕴在学校的发展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丰厚的办学底蕴中,打造了浓厚的学风和醇厚的校风、教风,这都是教师发展的底气。学校既要人性化管理,立足实际,充分考虑教师的工作生活,让老师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又要建章立制,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激活教师的考核机制,激发教师的内在潜能,激励教师追求事业,激奋“有能”的教师更有“劲头”,让“有为”的教师更有“甜头”,让“有位”的教师更有“奔头”。每一位老师,都是学校发展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学校要引领教师静下心来研究教育教学,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体会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幸福感。
二、 敢为人先,抢占先机
20世纪的深圳,绝不是单单一个“划了个圈”那么简单,最重要的是以“时间就是金钱”的敢为人先的精神,没有敢为人先的迈出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就不会有现在的经济飞腾。
(一)什么是“敢”
《红楼梦》中讲“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们要敢于借助刮到学校的“好风”,努力飞上青云,敢闯敢创。邓小平理论就充分体现了敢闯敢创。改革开放这条路,是摸着石头过河,怎么摸?那就是——敢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这就是敢创。那么对于学校来说,怎么敢闯、敢创?“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每一届学生都有不同年代的烙印,学校教育教学策略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敢于打破固有的模式,因时而变,因势而变,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走出“路径依赖”的怪圈,探索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育之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二)什么是“为”
为,就是有作为,古语说“为者常至,行者常成”,有思想,才会有发展,有为才有位。针对学校发展的瓶颈,必须敢于冲出常理的束缚,以逆向思维看待问题。学生生源差了,老师上课不敢讲了,就怕学生吃不下,所以,一味地降低起点,降低容量降低难度,长此以往,教师、学生的知识面窄了,储备严重不足,难以应对新形势下的考试。“木桶原理”中,只看到了短板的消极作用,没有看到长板的积极作用。抬高起点,加大密度和容量,附以精准落实手段和分层任务教学,既能保证了优生的“吃得下”,又能兼顾其他学生的“吃饱”,让学生有成就感和收获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样下去,学校的教学哪有不突出的道理。
(三)什么是“人”
一是以人为本。以老师和学生的发展为一切发展的核心,一个学校,老师发展了,学生发展了,那才是真正的发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坚定通向罗马的大路成百上千条,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要只限定于自己单一的学科,学科之外的其他领域,只要思路得到开拓和轉变,同样可以有突出的成就。一个语文老师,在竞争激烈的学科中,要想出人头地,完全可以避其锋芒,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综合实践、科技发明、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有所建树。同样,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仅仅“一桶水”是不够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教师需要“长流水”。二是开发人力。我们老师的发展就是人力的发展,只有老师发展了,才有学生的发展,老师没有发展,学生何谈发展?当年李希贵写《学生第二》,“学生第二”,要体现老师第一,因为老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老师的力量挖掘出来了,那么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也是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