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研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黄欢欢
摘 要:随着新型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大力推崇,教育领域的相关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初中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过渡阶段,是学生培养各项思维能力的主要时期,,也是学生锻炼各种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深感肩上的重责大任,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崭新的教学理念融会贯通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分层教育理念的滋养下受益终身。本文对现阶段初中数学课堂的授课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旨在帮助每个教师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教学;数学课堂;分层教学
初中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无论学生以往的学习成绩是否优秀,教师都应该抱有一视同仁的态度,并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引导及栽培下获得数学能力的显著提升。为此,教师必须要摒弃原有的教学观念,不能仅注重栽培成绩优秀的学生,还需要深度挖掘后进生的潜能,让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够在分层教学方式的指导下逐步找到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学习方式,教师也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数学领域的栋梁之材。
一、 教师应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存在差异的,其性格特点也不尽相同。根据以上特点,教师便应该积极采用分层教学的理念,这样才能够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分层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一定的层次,而是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环境和条件等相关因素,通过整合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教学目标开展梯度化的教学,在此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尊重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能力得到提升。分层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做好学生之间的搭配和配置。分层教学的目的不是分开授课,而是实现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教师在讲述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这堂课的时候,便可以积极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在这堂课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会通过自己的肉眼判断两条直线是否能够构成平行线,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依据。学生需要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与自身的智慧进行紧密结合,随后将自己的判定思路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这种学习内容对初中生而言是具有一定困难的,需要学生调动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还需要学生进行逻辑清晰的文字叙述。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是能够轻松达成的,教师在为这类学生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便应该具有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将平行线的基本概念阐述出来,还需要深刻理解平行线的两种判定依据和平行线的三种性质。对于数学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则需要重新制定较为简单的教学目标。此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是较为匮乏的,如果为其制定难度较大的学习目标会严重打击其学习的主动性,还会大大削弱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因此,对于这类学生,教师仅要求其将平行线的概念及两种判定方式理解即可,这样才能够切实帮助后进生夯实基础,在日后的数学问题解答时学生至少能够将基本的知识掌握牢固。
二、 教师应对课堂问题进行分层
提问是师生之间使用频率最高的交流方式,也可以在根本上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为此,每个教师在授课之前都需要将所授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和拆解,并从中挖掘出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理念。随后,教师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几个具有引导性的数学问题。在设置提问内容的时候也应该采用分层教学的理念,为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提出适合其思考的问题。如果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了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很可能导致学生对于这堂课的授课内容不加以过多的关注。如果对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提出了難度较大的问题,将会直接打击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这两种错误的提问方式都会导致教师不能达成既定教学目标的情况,为此,教师一定要潜心研究提问的艺术,让每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指引下得到思维能力的开发和提升。比如,教师在讲述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第十章《数据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时便应该积极采用这种授课理念。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先不要将数据统计图的特征总结给学生,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现出一张条形统计图。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能够在统计图中观察到每个数据信息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并选出一组数据,要求学生动用自己的智慧,将这项数据在总体数据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出来。随后,教师还要提问这类学生是否了解条形统计图以外的统计图类型,并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将自己了解的内容进行简单的绘制。而对待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则需要降低提问的难度,仅要求学生将条形统计图的组成部分及每项数据代表的含义讲出即可。这样的提问方式才是具有实际价值的。学生能够通过在全班面前回答问题而增长了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的内心也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教师在继续讲授更加深奥的数学知识时也会拥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学生对于数学知识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并且会善于向教师提出具有实际价值的问题。
三、 教师应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
数学作业的合理布置能够让学生在自我检查的过程中了解自身思维模式中的薄弱环节,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对学生课后的审阅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这样,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才会更具针对性,并可以体现出强烈的人性化特点。为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利用课下的时间钻研每个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据此布置更加具有实际教学效果的作业内容。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没有考虑以上的问题,很可能导致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很轻松地便将习题答案解答出来,进而引起学生的骄傲情绪,甚至会导致学生的作业频频出现低级错误。而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此项作业的难度又可能过大,进而导致学生无法动用自己的智慧将题目的正确答案解答出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会因此丧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也应采取分层教育的理念。比如,教师在讲述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这堂课的时候,便需要运用这种教学理念。方程式知识的运用通常情况下都与应用题之间产生强烈的关联性,学生需要将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拆解和分析,随后再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将最为精炼的方程式罗列出来。对于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很容易便可以将应用题中的核心内容分析出来,但是,数学能力较为低下的学生却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复杂的逻辑关系梳理清晰。为此,教师在布置一元一次方程的家庭作业的时候,便需要采取分层教育的理念,让每个层级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将题目的最终答案解答出来。对于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该为其布置已知条件众多且条件关系、逻辑关系较为复杂的应用题作为家庭作业,这样的题目是具有挑战性的,并且能够帮助学生从以往的思维中跳脱出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这样,学生在面对难度更大的数学问题时便可以灵活应对。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应该为其布置逻辑关系较为简单的应用题,让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寻找到方程式的正确罗列方式,让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数学技能,这样,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虽然不能够将难度较大的题目顺利解答出来,但却可以保证自己在解答基础题目的时候不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