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做好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以及有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郭兴武
摘 要:应用题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占据着比较高的分数比例,教师都应该加强对此的重视程度,深化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认知,推动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其中的问题,重点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
小学高年级教学中最难的点就是应用题,如若学生无法掌握到相应的解题技巧,他们会逐渐丧失掉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摒弃掉以往的教学方案,融入一些创新性元素,借助生活情境、团队协作等方法,传授给学生相应的解题技巧,这样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时候,也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一、 现阶段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设计过于单一
假设从以往的教学观念而言,教师在设计应用题的时候,思想比较守旧,而且题型非常单一。虽然现阶段自主性探究活动开始增加,但是从整体的教学效果而言,灌输式教学的现象仍旧存在,这样会导致学生总是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上,开始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无形中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压力,教学水平却没有得到提升。
(二)理论性教学比较匮乏
在高年级应用题教学中,部分数学教师的语言表演力非常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欲望,所以很难提高解题的兴趣。针对这个阶段的小学生,他们往往只有对有趣的事情才会充满热情,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理论性教学,重复性的阐述一个知识点,虽然学生的成绩会提高,但是他们会逐渐成为一个会做题的“机器”,不懂得如何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固定化的解题思路
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思维非常的单一化,,无法多角度、多方面的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探讨,创新思维更是无从谈及。有的教师在检查学生作业时,大多只是查看答案是否正确,忽视了解题过程的重要性,这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他们的思考能力也会受到限制,遇到新的问题时,仍旧无法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再者,有的数学教师过分重视应用题教学,没有将教学的本质考虑在内,从而无法将两者有效的衔接在一起,只能在固定化的框架中教学。
(四)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的作用在于对学生的表现过程、结果进行综合性的评点,这样能够随时掌握到他们的学习动态,然后调整应用题的教学方案。可是在当下的教学评价体系下,教师更为注重结果,没有将过程涵盖在内,这样不利于锻炼学生的个人思维,也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 做好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结合生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应用题同一般题型相比,显得更为复杂化,直接给出相应的数学条件,让学生按照这些已知条件去进行求解。教师将应用题同现实生活进行有效结合,逐渐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于问题的看法,加深对题目的理解,这样在提高他们兴趣的时候,也能在非常活跃、真实的课堂氛围下,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由于小学阶段的教材实际上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且同现实生活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教师从生活中寻得相应的情境,并且对这些情境的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实现知识和情境的有效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存在于这种情境下。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圆的认知》中,如若是按照以往的设计方式,那么给出的已知条件会显得非常单薄,没有任何创新性,学生根据半径、直径,就会得出周长。由于题目类型非常单一,学生在审题、练习的时候,会开始对此产生厌倦的心理,解题兴趣逐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所以,教师借助现实生活,为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小张和小刘是好朋友,同一天去买了一辆自行车,但是在骑行的时候,发现车轮大小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小张车轮明显比小刘大,测量以后,发现小张车轮半径为30cm,小刘为25cm。于是他们决定骑车自行车回家,看谁先到家,整个路程是2000m,如果两人的速度相同,尝试着分析他们谁会取得胜利?这道题型新颖,而且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下,更愿意去接受应用题,并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究类应用题的存在主要是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比较,借助自己的能力去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在思考的时候,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达到一个有效巩固的效果。对此,教师采用自编应用题的方法,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想象、猜测和评价,发散自身的思维,借助相应的数学关系、概念等,编写同教材知识点相应的题目,这样在调动他们思维功能的时候,也能对条件和问题进行有效的判断。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的教学为例,在一个工厂车间中,一月份准备生产540个零件,现阶段已经生产了5天,要再生产160个零件,才能完成这个月的任务,尝试着分析在这5天中平均每天应该生产多少个零件?5x=540-160最后求得x=70,教师可以针对这道题目,让学生来进行相应的仿写,重新编写例题,适当性的将其中的数字、应用场景进行变化,但是应用题的本质是不会变化。这时候,学生既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思考能力,尽量结合生活,借助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来编写应用题:运煤厂一周要运出30吨的煤,当下已经工作了3天,还要运出12吨的煤才能完成任务,分析在这3天中平均每天要运出多少吨的煤?对这些题目进行改编,实际上就是对原本题目的再次理解,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方便学生掌握到学习的本质,而且在不断扩展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想象能力,在探索和积累的时候,问题会变得更为的简单,还能从中发现一些全新的观点,达到一个高效教学的目的。
(三)设计开放性的应用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应用题来源方面,表现手法应该具备多元化的特点,有的是学生所熟悉的,有的是他们自行感知的,对此产生亲切感,减轻文字的独立性,也能为日后教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时候,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发散他们的数学思维,设计一些具备开放性质的数学问题。主要是在不给出具体条件的情況下,让学生按照部分已知条件,更好得去理解和完善题意,然后寻得一些有效的应用问题,这样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在合作的时候,加深对知识结构的整体认知。一方面是条件开放的方法,给出一些不完整的条件,先调查,然后设计方案:五年级要召开家长会,学校准备拿出300元,让学生准备买一些小零食、水果来招待家长,尝试着设计一份完整的方案。当教师在提出这一问题以后,学生势必会提前做好相应的调查工作,然后针对实际情况去设计方案,这种设计模式在培养同学们思维的时候,也能提高他们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另一方面,策略开放,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时候,如若习惯性采用固定思维,那么会永远局限在单一化的思维下,所以一定要更新观念,设计一题多答的题目。例如五年级有150人,是六年级的2/3,计算出五、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如若从方程而言:x×2/3=150;如若是比例层面而言:x∶150=(2+3)∶2。借助这种方法,学生会得出2种或者是3种解题方法,主动去探索和思考,寻得全新的解题方案,这样在增强他们思维广阔性的时候,也能达到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