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过程导向的词语内涵教学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陈际深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87期
摘 要:高中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又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试图通过挖掘文本语言材料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内涵打通阅读教学的任督二脉。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并能够抓大放小,有所取舍。
关键词:外国小说;语言材料;表层意思;深层内涵;抓大放小
众所周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实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我们以往学习语言要讲授语法、修辞,现在则要求老师随文教学,许多老师就无所适从了。在过去,课堂上老师是先讲生字词语;接着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是归纳总结写作特点。这样的三部曲一直延续到现在。结果是语文老师课上得很辛苦,但是学生收效甚微,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收获的是简单的知识记忆,学生根本未学到运用知识解决语文难点的方法和规律。课后又陷入题海训练的语文学习魔咒之中。所以这样的阅读教学根本不可能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不可能实现深度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外国小说的难解性,常常令很多教师望而却步,往往是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先是分析一下环境描写;接着是理清故事情节;然后再分析一下人物形象。有的老师还能再进一步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大多数老师只是对表层内容简单分析一下了事,都不愿意深层次挖掘,从小说主题的表达与主要人物的性格刻画来解读文本。这种逃避策略,只能令这种课越上越困难。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越来越畏惧。笔者尝试着在教学中采用通过抓住语言材料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内涵去分析和解读。基本上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试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教学案例佐之。
一、 教学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2. 了解故事情节,体会“欧·亨利式”结尾之妙。
3. 学会分析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内涵。
二、 教学过程
师:哲学家傅培荣说:“一个没有爱的世界,就是一个死了的世界。”
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一个老人艰难地攀爬着梯子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墙上,用颤抖的手调拌颜料,然后凝神聚力地画出了一片常春藤的叶子,点燃了一位年轻女画家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而这位老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讲述的故事。小说体现了作家对健康人性与健康社会的强烈向往与追求。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琼珊、苏艾、贝尔曼三位画家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如何?
生1:第三段:段首,“苏艾和琼珊在一座矮墩墩的三层砖砌房屋的顶楼设立了她们的画室。”段尾,“结果便联合租下了那个画室。”作者通过“矮墩墩”“顶楼”“联合”这几个词语写出了她们经济拮据、花一个钱也要算计半天,在社会底层苦苦地挣扎!
生2:第三段中间部分:“苏艾和琼珊两个人,一个是从缅因州来的,另一個的家乡是加利福尼亚州”,“她们是在八马路上的一家名叫德尔蒙尼戈的饭馆里吃饭碰到的”。第二段中间部分,“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十八世纪的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租金低廉的房子”。写出了这些艺术工作者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房子式样老旧、朝向背光阴暗,这样的房子租金低廉。
生3:第三十段:首句,“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段中,“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第三十一段:段首句,“苏艾在楼下那间灯光暗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作者通过“楼下底层”“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已沦落为业余模特儿,为的是挣几个小钱。“灯光暗淡”“小屋子”这些描写。写出了老贝尔曼住处条件糟糕透了。这一切都说明他生活状况很糟糕!
生4:文中第五段段首说:“‘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这句话就说明琼珊这个弱小的女人既是一个“弱”者又是一个“困”者。
生5:苏艾经济拮据。在照料病中的好友琼珊时,只要有点空闲时间还要“架好画板,开始替杂志社画一幅短篇小说的钢笔画插图。”“好卖给编辑先生,换了钱给她的病孩子买点红葡萄酒,也买些猪排填填她自己的馋嘴。”
师:刚才同学们的分析能够紧紧抓住文本,抓住关键词语,而且能够在分析这些词语的表层意思后进一步挖掘这些词语的深层内涵。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实际上交代了琼珊悲观性格形成的原因,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这也是当时社会的整体状况:艺术工作者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创造着精神世界的一个群体,他们本应有着体面的生活。不料,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竟然如此落魄!不由引起人们的思考,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社会表面繁华,背后是贫富分化日益加剧。艺术工作者社会地位低下,物质生活低劣,精神生活更是匮乏。小说对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进行了含泪的批判!
众生恍然大悟,有的在连连点头称是,有的在和同位窃喜。有的说老师道出了我的心声,,但我说不出这一席话来。
师:屋漏偏逢连阴雨,琼珊偏偏染上了足以致她死命的“肺炎”。在得了肺炎后琼珊情绪有何变化?
生:第五段:“她躺在一张油漆过的旧铁床上,一动不动,望着荷兰式小窗外对面砖屋的墙壁”。作者用“一动不动”这个词说明琼珊病情很严重,同时说明她此时内心已开始绝望。
生:第七段医生说的话“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她有什么心事吗?”此时此刻的琼珊已对生活与爱情失去了兴趣,对未来更是失去了希望。
生:第二十二段:“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此时的琼珊在百无聊赖之际开始数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上的叶子并认为最后一片掉落下来,她也得去了。琼珊的情绪已极度低落。她把生的希望寄托在那片“不掉下来”的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