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姜艳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88期
摘 要:本文以我校的地理校本课程的内容为例,分析了校本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简单介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以及开发的具体意义,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校本课程;高中;地理教学;应用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是不是专家编写教材。国家课程因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不能够充分地考虑每个地方、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更不能顾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不能在教学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而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教师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课本的编写中去,能够真正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背景和需要,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所处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彰显学校的特色。
一、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 就地取材
课程内容是课本编写最重要的部分。课程内容的选择关系到学生在经过学习后所取得的效果,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以及能否体现高中教学的目的。在进行课本编写时,需要结合学生选课手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以及当地的气候特征、地形特征和农业特征,通过就地取材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所在地的地理特征。
(二) 精心挑选与编写
由于地理方面的知识十分的广泛,而对课程的编写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地理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做出精心的挑选,选出最有意义,最具代表性的地理教学案例,使其能够诠释应学的知识点。另外,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编写的内容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三) 满足学生对地理學科的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能够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也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要让学生对地理教学产生兴趣,就需要老师在编写教材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产生兴趣的点,并将其编写到教材中去。例如,在《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的编写过程中,可以调查学生们比较喜欢的国家有哪些,再重点探讨这些国家的农业地域特征,最后再引出当地的农业地域特征,让学生在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 课本内容要具有开放性
课本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不能只有单纯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设置一些可以让学生实践操作的题目、如课外的调研活动、实地考察等。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自身的实际操作,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的接触,从根本上去了解地理,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 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从我国的素质教育方面来看,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经济文化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我国素质教育的方针。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教育中的不足之处,,校本课程的开发,反应的是当地的地域文化和地理问题、我们教师的积极参与程度为学生增添了更多的课程选择。
(二) 实现教育目标
在校本课程中编写当地的地理资源以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课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问题,并不断分析解决问题,收集当地的各种地理资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进一步实现教育的目标。
(三) 提高自我的教学素养
在进行校本课程的编写时,需要收集大量的地理资料与地理资源,充分体现我们教师的自主权,提高我们对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体现专业的教学水平和课程意识。在收集的过程中,对当地的地理文化又有了相对清晰的了解;可以发现许多与地理教学相关的资源;还可以运用不同的考察方式对当地的地理性质进行调查,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四) 加强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由于一本书的编制不是哪一位老师单独编写出来的,需要一个团队共同来完成书本的编写。在制作时,需要老师时刻关注周边的地理事物,关注本地的发展,还需要做大量的调查与研究,需要结合学校所有的地理教师进行研讨和决定,从而增进老师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通过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兴趣点,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地理的动力。
三、 校本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一)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对高中生而言,地理学科的知识都是烦琐无味的,理论知识更是空洞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相当困难。而校本课程从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出发,根据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进行课程的编写,并在授课时给予学生一些适当的方式方法。比如在学习气候这节的知识点时,需要学生记住主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或者是给一段文字性的描述和气温变化情况表等,让学生根据这些现有的资料,再分析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气候、气候的特征及分布情况等。这时,就需要老师对其做出一些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且学生能够很快地消化所学的知识。比如《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写的是当地的真实地理现象和事物,是学生所熟悉的地理环境,也是大多数学生所喜爱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会带着一种独特的感情去学习,将空洞抽象的地理知识也可以学得透彻明白,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复杂问题也都可以迎刃而解。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明显的提升,也达到学习的效率。
(二) 理论结合实际,使复杂问题变简单
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为什么塔城的小麦和棉花等作物的产量要比其他地方高出很多,而且生长出的作物品质都很优良。这与塔城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这里的日照时间较长,光合作用较强,而且夏季的温度较高,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然因素才是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包括当地的气候、温差、土壤和水资源等。经过气候特征、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学习,再结合到实践中去,分析了解塔城作物长得好的原因,使原本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