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语文核心素养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分析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高弘敏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87期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已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新课改理念为基本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设计教学策略,不断创新自身教学方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学生语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前提,所谓阅读,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内部系统来建构话语从而获取一定的信息和审美体验的活动,从内涵上来看,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提升自我修养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这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一定的语言基础和兴趣才能做到。由此可见,在语文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教师要通过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心理特征的发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从而使语文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中产生最大效益。基于此,笔者将从“依托文本”“文本初读”“文本细读”“文本品读”“词能达意”“学以致用”六个角度进行分析,谈一谈语文核心素养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 依托文本,积累语言素材
  文本语言素材的积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更加准确、生动、流畅地表达出文本的内在情感。由此可见,依托文本,积累语言素养对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提炼教材中优美文章和句子,并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善于积累和做笔记的好习惯,从而有效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时,为了有效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以及促进学生养成善于积累和做笔记的好习惯,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首先,我会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为学生讲解本文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让学生体会对周总理的热爱之情,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我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并将文章中自己认为好的词语或句子并做好笔记,像:在词语的用法上,“赶来”“一条条、一串串”等词的妙用;在句子上,“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让学生着重抓住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等优美词句加以积累。最后,我还会让学生熟读课文,并依托文本,将积累的语言素材作为参考,进行语言变式,从而有效加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 文本初读,了解文章大意
  文本初读是阅读过程中最基础的环节,而初读的主要目的通常是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初读的意义和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去读,用心读,,逐渐使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以画面的形式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也要设计有效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通过初读能够对文章大意有个更为整体的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祖先的摇篮》这一课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在初读过程中能够对文章大意及课文的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我会采取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本次教学的目的。首先,我会让学生观察一下这篇课文与前面所学过的课文有什么地方不一样?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得出结论:“这篇课文不是自然段的结构,而是从中间空行断开,每断开一次就是一个小节。”以此来让学生认识文章的结构“小节”;然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尝试找出课文一共有几个小节?并在每一个小节前面标出序号。”通过带着这个问题齐读课文,学生们不仅正确认识到了课文的结构是由四个小节组成,还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的阅读氛围;接下来,为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我会再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由阅读一篇课文,像:“我们的祖先是怎么生活的?”在朗读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进而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掌握每节的大意。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结构和基本大意有了一个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 文本细读,增强阅读语感
  文本细读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语法结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让学生捕捉到文章的言外之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探究重点词句的含义,充分感受到阅读语感的魅力;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文本内在的意义,从而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和培养学生阅读语感,我会以多媒体来辅助教学。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本篇课文的相关音频,在播放过程中会相应弹出几幅有关秋天美好景象的画面,以此来让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然后,我会让学生将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细读,并分析它的语言结构以及中心思想,像:“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通过这段对秋天景象的描写,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下文章中所表现的意境。最后,我还会让学生在课下多读一读陶金鸿先生的其他作品,从而让学生能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并形成一定的语感,促进其自身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 文本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引導学生以品读的方式进行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到文本中作者的内心情感以及文本的结构特征,同时,也是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和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阅历出发,有效进行教学设计,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境界,从而有效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山行》这一首古诗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首先,我会带领学生“品读”这首古诗,利用词中所描绘的景物让学生想象出画面,接着我用一段话来描述山上美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品读,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像:“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然后,再让学生感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从而让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唐诗描写景象之巧妙。最后,我会引导学生从《山行》这首古诗中体会杜牧内在的精神世界以及对深秋山林景色的赞美之情。通过有效的品读古诗词,让学生可以在语境中提升自身核心素养和品读能力。


谈如何提高小学低阶段后进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民族文化素养在高校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培养
古诗品读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关联性研究
在学校班级管理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发挥潜能和发展个性
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拓展角度的问题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探讨
初中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探讨
美、英、日、朝四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
中职语文“导学探究式”课型设计与实施
成语文言两相宜
谈提高高中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谈初中语文学生主体性教学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