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曹东平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74期
摘 要:本文围绕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这一课程内容,从重要性、教学现状、高效课堂教学要点、构建策略等方面对其展开详细地阐述,希望以下笔者针对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对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教育者们有所裨益。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就目前而言,信息技术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因此该门学科对于学生们的综合成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教师应当做好充分地备课工作、重视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活动中增加一些趣味性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们的实践操作,从而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
二、 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已然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便捷性,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接受和学习陌生事物最佳的年龄阶段,他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中基本操作,这对于学生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而言有着极大的益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作为学生们接触信息技术的重要启蒙课程,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三、 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不在中考内容的范畴之内,因此该类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常常会被人忽视,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动时也常常以帮助学生们掌握一些基础的计算机操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通过向学生展示计算机操作的具体步骤来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容易导致学生们丧失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积极性,最终很难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们而言,有些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非常熟悉,因此能够轻松完成教师的计算机操作任务,而有些学生对于计算机相对较为陌生,因此该类基础水平较差的学生很容易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进度而导致学习效率偏低。除此之外,示范性操作教学模式缺乏一定的创新力,不利于培养学生们在生活中对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
四、 高效课堂教学要点
(一) 做好备课工作
与其他课程内容相比,信息技术学科的课时通常来说较少,因此教师应当从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之前针对教材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授予学生们尽可能多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从客观的角度上来看,信息技术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因此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内容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可以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帮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前沿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拓展,在教学活动中添加一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且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来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们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
(二) 重视个体差异
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经历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其对于计算机设备的熟悉程度也略有不同,为了可以更好地帮助班级内的学生们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性,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得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下轻松、愉快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三) 增加趣味内容
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教材内容适当地在教学活动中添加一些具有趣味性且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学习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一些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强化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计算机设备中非常常见的“扫雷游戏”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快速掌握信息技术中地一些基本操作,帮助学生们建立与信息技术知识之间的桥梁,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效率。
(四) 注重实践操作
与其他的课程内容相比,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更注重于实践操作,因此教师应该当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们留出更多实践操作的时间,尽可能地将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示范性操作等教学内容的时间控制在20min以内,让学生们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练习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在学生们自主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巡视,一方面可以维护课堂环境,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及时地察觉到学生们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针对学生们错误的操作方式和相对薄弱的部分予以相应的指导意见,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们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熟练掌握。
五、 高效课堂构建措施
(一) 改变课堂模式
由于初中阶段所制定的学习课程内容相对较为枯燥,且机械性练习的内容较多,因此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缺乏一定的积极性,为了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可以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适当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和处理》这一课程内容时,便可以引导学生们利用计算机设备在信息网络中收集一些图片、音频、视频等相关资料,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然后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生们所获取和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适当地筛选,找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资料信息作为教学素材,然后向学生们展示对这些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类型资料信息的处理过程,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们正确使用计算机对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和处理进行进一步的实践操作,从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二) 设计课堂任务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通常将教学任务的重点放在授课这一环节,反而忽略了学生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应体现出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教学质量偏低等相关情况的发生,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水平,制定符合学生们年龄特征的课堂任务,帮助学生们明确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学习目标,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强化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编排板报》这一课程内容时,便可以在课前先向学生们明确该节课程内容的主要任务是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制作一幅电子板报,此时教师可以先根据教材内容依次向学生们展示电子板报的设计操作、修饰操作、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板报以及展示电子板报等内容,然后再向学生们明确电子板报的主题,如“校园文化”“四季”“敬爱的祖国”等等,学生们可以从网络上获取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动画和文字,并且将其合理地添加在电子板报的内容中,提高每一位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學活动中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