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影响研究

作者:高艳杰 秦颖 李迎 字数:4193  点击:

摘 要:德育工作本质上与文化关系紧密。在新时代下,思想道德领域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日趋明显,文化交融的层次日趋深入,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管理、育人思想和功能,又是大学生成长中的一种共同心理需求。本文主要分析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影响,并探讨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积极影响的可行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德育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思政专项课题《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Z201409)的阶段性成果。

当前,信息化社会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深入,信息传递交流的便捷性和交叉性,进一步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和价值观的碰撞。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非常重要,又深受文化的感染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一方面,当前的大学生表现出思想的活跃性和独立性,个性意识和自我意识都比较强,对价值观表现出一种质疑性的吸收和接纳,而传统的德育工作在方式和内容上也存在很多与现实的差距,容易导致德育工作实效的“虚化”,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和沉淀,在教人、育人方面有很多顺应人性发展和成长需求的丰富思想和观念,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消除多元化思潮带来的负面效应,对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势必有很好的帮助。因此,研究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影响具有迫切的重要意义。

1 当前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1.1 德育客体: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效果堪忧

1. 当代大学生存在思想道德失范等严重问题。

如今的大学生虽然一直标榜追求思想意识的独立,但是表现出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却令人堪忧,总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理想信念模糊,责任意识淡薄。

当代大学生,多数人能够主动学习和倡导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但是,随着西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入,一些同学逐渐表现出对自身理想信念的怀疑甚至是放弃,盲目崇拜他人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不能够理性分析现实实际和彼此之间的客观不同,从而造成理想信念模糊等现状。同时,对社会、对他人甚至对自身都缺乏责任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世视角,缺乏积极的上进心和使命感。

(2)诚信意识缺乏,感恩观念弱化。

诚实守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更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当代一部分大学生不仅表现出明显的失信行为,更可怕的是对失信的不耻和麻木。如,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作弊、骗取学校奖学金、抄袭论文等现象层出不穷。诚信意识的缺乏也使得部分学生对于老师的教育、学校的资助的感恩意识弱化。

(3)人际关系冷漠,心理承受脆弱。

目前高校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待人接物上都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相互的理解和包容,宿舍关系问题、自理自控能力差的问题比较常见。加上信息化社会的深入,网络交际等新手段的盛行,学生更热衷于通过网络在虚拟世界畅游,更倾向于网上与陌生人交流沟通,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愈发淡漠。而这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又表现出很明显的担当意识较弱、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越来越多,,已经受到高校越来越多的重视,甚至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更是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2. 当代大学生对当前的德育工作存在抵触情绪。

当前的大学生德育更多是通过思想道德课程体系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加强来推进工作。在德育方式上更多的是“灌输式”的说教,在德育内容上,更多的表现为理论性的督导,并且在整个德育工作体系上很少进行思路上的更新和方式上的创新,缺乏灵活性、趣味性、潜移默化性和深入性。因此,长期下去,大学生对整个德育体系感到空洞而乏味,更不愿被动接受说教,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1.2 德育主体:思政队伍不精,德育内容和方法缺乏研究和创新。

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较大不足。

充分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授课教师是关键。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划属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就说明大学生德育工作不是简单的管理人员。德育工作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既需要相应的知识积累,又要求具备必要的工作技能。目前的思政队伍存在学科背景单一、职业技能培训层次不高、经验交流不深入等诸多问题;同时,高校思政队伍还存在师资配备不足、身份地位不明晰、易产生职业倦怠、德育权利和承担义务严重不对等等问题。

2. 大学生德育内容和方法缺乏研究和创新。

当前大学生德育的内容偏向理论化和说教方式,既与现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又与当前大学生平等交流的心理需求不相适应。更重要的是,对于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创新工作,一直存在调研不足、定量分析不够等现状,因此,研究工作多是现状分析和理论探讨,缺乏研究创新的务实基础。

2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时代在变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大学生德育工作需要体现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更要与时俱进。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和经验,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把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德育建设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2.1 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意识

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力量源泉,能够有效地激励每个人自觉地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传统文化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弘扬家国情怀、坚定个人信念的育人思想很多,并且多是通过生动的事例从而深入人心、经久不衰。因此,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是大有裨益的。

2.2 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规范。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人人互助、天下大同、诚信待人等优良品德,也能够为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传统文化中所摒弃的失信、欺诈等恶行也为大学生所鄙弃。传统文化有群体心理的导向性,传统文化的这种机理, 对于形成大学生与社会共同的价值观是很有帮助的。

2.3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操

传统文化的精神,就其看重高尚精神境界,注重品格修养而言,仍然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中,仁人志士们胸怀大志、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事例和精神一直感染者我们每一个人。在德育工作中弘扬传统文化,能够激发学生勤奋好学、不耻下问,怀揣“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志向与情操,有“铁杵磨成针”的恒心和毅力,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2.4 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仁爱”原则、和谐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协调和改善人际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有利于引导学生关爱他人、重视集体、加强团结,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在追求个性的同时,提升整体素养和综合素质。

2.5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德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实效性

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有很强的渗透性、灵活性、趣味性和深刻性,并且经过时间的检验,有着持续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能够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德育的效果也更加扎实、有效。

3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可行性

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虽然面临着文化精华与文化糟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多重矛盾,但是,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工作也有其可行性和现实路径。

3.1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大学生也有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每个人生存的环境都根植于积淀的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有诸多关于家国、“仁爱”、诚信等方面的内容和精神源泉,通过生动的事例被一代代传承,它的经久不衰本来就体现出了对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人有足够的吸引力,强烈吸引并调动着人们特别是青年学习的积极性,对当前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文化是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的,文化的发展表现为一个历史过程,青年大学生身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3.2 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充实德育教学

思政课堂教育存在理论阐述多、内容空洞、说教意味浓、与实际脱节等现实问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互动性都很不理想。因此,在思政课堂上应强化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的时代性、趣味性、深刻性、实用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化。除了在思政课堂融入传统文化,还可以单独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和趣味互动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人文的熏陶,提升校园的人文关怀,丰富高校的德育内容。

3.3 依托网络平台,推进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工作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拓展了高校德育的新途径。高校德育工作要充分占领这块思想建设的新阵地,特别是要使互联网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学生品德的重要渠道。同时,要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热点,自主、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

2.4 提升思政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思政队伍的德育地位

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思政队伍进行传统文化的系统培训,拓展和丰富其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构建熟悉传统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学者专家型德育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者在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同时在职称评定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赋予其更多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以传统文化精髓为依托,用自身感染力和吸引力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意志品质的教育。在引起学生道德共鸣的过程中达到了解传统文化、弘扬美德的德育新境界。

参考文献

[1]程 妍.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德育建设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11-14

[2]陆 艳. 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价值研究[J]. 文教资料,2012.1:160-162

[3]杨乾良. 高校德育中传统文化的隐性教育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10.4

[4]尚 晖.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 教育与职业,2008(18):94-96

[5]李 红,章光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7-59


苗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承及利用探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动机和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大学生婚姻恋爱观
中国当代文学视域中的新移民文学
室内装潢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当代易学的发展现状与表现形式
基于书画产品机械革新的传统文化促进措施
试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其当代价值
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会对大学生创业意向产生哪些影响
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利弊分析
浅谈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新时期师德养成的影响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