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十六世纪西班牙的中国观

作者:王丹韵 字数:2692  点击:

摘 要:当西班牙人第一次听说、见到中国人时,他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他们早期是如何看中国的?他们眼中的东方是什么形象?他们完整的中国观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本文试图寻找出历史的蛛丝马迹,以还原十六世纪西班牙的中国观。

关键词:西班牙;16世纪;中国观;传教士;《中华大帝国史》

16世纪的西班牙,作为早期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先驱,并在各大海洋开拓贸易路线,使得贸易繁荣,路线从西班牙横跨大西洋到美洲,从墨西哥横跨太平洋,经菲律宾到东亚。16世纪西班牙的中国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个漫长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1 从《中华大帝国史》看16世纪西班牙的主流中国观

1.1 相关背景

西班牙人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一书在16世纪的欧洲能引起偌大的反响并且直至近世仍得到极高的评价,书中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西班牙的主流中国观。

1581年在西班牙王室决定实施向中国派遣使团计划时,门多萨被委任为使团团长。门多萨虽然终身并未踏足中国;然而他利用在墨西哥期间收集到的有关中国的宝贵资料和研究成果却写出了旷世杰作《中华大帝国史》。由于他广泛阅读和接触到16世纪有关中国的各类记载,其中包括葡萄牙人克路士和西班牙人拉达的相关记述,因而他的《中华大帝国史》与其他同时代的同类著作相媲较,内容更丰富、更充实,也更全面。特别是他利用了一些中国典籍的译文,使他的著作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1.2 结构与内容

《中华大帝国史》共两部。第一部介绍了“中华帝国”的政治、史地、宗教、文字、教育、科技、风俗、物产等;第二部由三篇旅行记构成。即分别记述了1575年拉达等的福建之行;1579—1580年阿尔法罗等的广州之行和1581年伊格纳西奥从塞维利亚到中国的环球旅行。

《中华大帝国史》确实是16世纪欧洲关于中国的百科全书,其中第一部显然是整本书的精华部分,16世纪末的欧洲人主要是通过它来认识中国的。在门多萨的笔下:

中国是个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不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还商业繁荣、市镇林立。

门多萨在介绍完了以上内容后着重指出:尽管中国人喜欢崇拜偶像,但他们对其偶像并不尊重,例如,他们抽签问卦时,如果回答不合自己的愿望,就会把他们的神像打倒在地,或弃之于海,或焚之于火,所以,“将福音传至这个国家是大有希望和信心的”,“我希望依靠主的尊严和威力,能轻易地将他们引入到福音的真谛之中”。

当然,门多萨对中国的一些论述有失实之嫌。如门多萨告诉西班牙人,居住在中国的居民是诺亚的子孙,北京城大得惊人,从一座城门到另一座城门,若一个人骑上等好马也要跑上一天,紫禁城的辉煌壮丽,说一些宫殿是用金、银和宝石镶嵌。门多萨认为中国人相信灵魂不死的信仰,甚至用基督教义解释一身三头的偶像,并以此推断中国已经经受圣灵的洗礼。他记述中国谁的女儿多就富有,有男女分别按财产和样貌分为三级类似相亲的活动,现在看来都是不符合实际的。他认为中国的军队在别的方面可以和强国匹敌,而士气和斗志方面却远远比不上是毫无根据的。他认为科举后产生的“老爷”阶层的实际地位和西班牙国内的博士学位授予等同,也是无稽之谈。

其实门多萨在《中华大帝国史》中掺杂一些失实的报道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他没能亲自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他撰写《中华大帝国史》时所参阅的有关中国的报道,其作者即使曾到过中国,但往往时间很短,所考察的地区也只局限于沿海一两个省份。

1.3 所代表的主流中国观

通过上面对《中华大帝国史》内容的概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丰富的物产,发达的经济,完善的国家体制和强大的国防力量使西方国家只能把它当作贸易的伙伴而不是直接的侵略对象。门多萨所得出的中国处于和欧洲国家平等发展阶段,甚至在物质财富生产的某些方面仍优于欧洲的结论,实际上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势头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而由于宗教、语言、风俗、生活习惯的偏差,16世纪的西班牙主流中国观不免带着西班牙人主观的愿望,如狂热的传播天主教的欲望,使得西班牙人在看待中国相关问题时,先入为主的认为中国亟需上帝的福音,这样的主观意愿反应在中国观上当然是偏失的。

2 其他流行于西班牙的中国观

2.1 中国可被征服论

16世纪末,西班牙人在征服了菲律宾之后,即开始积极考察、分析中国国情、民情,并对福建沿海进行侦察,熟悉航道并绘制地图。他们好像觉得打败那时统治中国的大明王朝并不是什么难事儿。

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尔上书国王说:“如果陛下乐意调度,只要不到60名优良的西班牙士兵,就能够征服和镇压他们。”1576年,桑德在给腓力二世的一份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他的侵华计划:“这项远征需要4000到6000人,配备矛、枪、船、炮和所需要的弹药”;“有2000到3000人,便足以占领所要占领的省份,用那里的港口和舰队,组成海上最大的强国,这是十分容易的,征服一省之后,,便足以征服全国。” 西班牙政府曾一度对这个颇具吸引力的计划很感兴趣。

2.2 遍地黄金——《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

当年《马可·波罗游记》发表后,立即在欧洲引起轰动。但人们读后,很多人对马可·波罗所赞誉不迭的东方帝国是否如他所述的那样富饶、昌盛,难免表示怀疑。而另一部分人,则对书中记述的“黄金遍地”的东方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它打开了中古时代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在他们面前展示了一片宽阔而富饶的土地,国家和文明,引起了他们对于东方的向往,也有助于欧洲人冲了中世纪的黑暗,走向近代文明。

总之,16世纪西班牙的中国观由于地理大发现、大航海贸易的兴盛等等利于中西两国交流的因素而更加清晰准确,一改以往的无知或幻想。16世界西班牙的中国认为中国还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有先进的政治文明、有繁荣的经济贸易、有广袤的疆域以及丰富的物产等待,它的黄金、香料、丝绸、瓷器都是西班牙人乃至欧洲人所孜孜以求的。西班牙人把中国看成一个富庶的,可以进行平等贸易的国家。他们同时相信中国人需要上帝的福音。这样的中国观无限趋近于真实,可是也有许多诟病,但无论如何都是两国交流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136

[2][西班牙]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1-146

[3][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M] 河南:大象出版社,2003:129-137

[4]吴志良. 十六世纪葡萄牙的中国观.[J]世界汉学,1998

[5]赵欣 计翔翔.《中华大帝国史》与英国汉学[J]国外问题研究,2010


以节事视角浅析西班牙斗牛节
西班牙语低年级听力课堂效率提升策略研究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