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带凌空翻卷,倩影遨游蓝天
作者:董明珠 字数:3425 点击:
摘 要:唐代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代,飞天绘画艺术达到了顶峰。同时,唐代也是舞蹈艺术的巅峰期。根据敦煌壁画飞天创作的舞蹈《飞天》,是当代艺术家创作意识的体现,是现代人对古代舞蹈文化的阐释。他注入了时代精神和艺术家自身的创作个性。
关键词:敦煌;画;舞;飞天
唐代诗歌创作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登峰造极的时代。唐诗中,描写乐人、舞人、乐舞表演、乐器演奏以及表演西域乐舞和器乐的诗作洋洋大观,不可胜数。在大唐帝国统治的近三百年中,尤其是自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的一百多年间,政治稳定、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经济繁荣,使唐王朝一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稳定的朝代。这一时期,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空前提高,促使诗歌、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等文化领域取得了全面的突破。唐朝的首都长安成为东方乐舞的发源地,西凉、龟兹、天竺、高丽、扶南、中亚及国内各民族的歌舞会集于此,在统治者的倡导下,音乐家们广泛吸取国内外各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的基础上, 交流融合创造出了具有崭新风格的唐代乐舞艺术。当时的唐朝,形成了举国朝野普遍喜爱音乐舞蹈的社会风气,贵族文人接连不断的大小宴席必以歌舞相佐;唐代出现了高质量的大型乐舞机构“太常寺、教坊和梨园”,集中培养了大批乐舞艺术家。唐代长安乐舞的代表《秦王破阵乐》和《霓裳羽衣曲》更凸显了盛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文化艺术的灿烂光辉。
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已经难以看到了,只能从敦煌壁画中想象当时的舞师们美妙姿态和超凡技巧。经过几辈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形成了敦煌古典舞学派,主要致力于敦煌莫高窟壁画、雕塑中国乐舞形象的挖掘、整理和恢复,确定了敦煌舞的韵律和风格,根据敦煌舞的舞蹈形象创编了手、手臂和脚的动作;手、眼、步结合的身法;以及跳转等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飞天”、“力士”、“长绸”、“击鼓”等舞蹈组合。
“敦煌舞”是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舞姿形象为原型,经过当代舞蹈艺术家、编导者和研究人员的再创作,重新复活于舞台之上的一个新舞种。敦煌舞蹈的特点是:手的形状丰富多姿,表现力强,号称是“第二张脸”;手臂柔曼多弯,手臂和肘部成棱角;体态基本下沉,出跨冲身形成三道弯的曲线肢体;赤足,脚的形状为勾、翘、歪;眼神丰富,神态别致,形神兼备,多使用长绸、腰鼓、琵琶等道具。
在敦煌舞蹈中,飞天形象审美独到,风格特异,具有代表性,其中最为常见的飞天形象,大多数是再现了敦煌壁画最为繁盛的唐代时期的飞天形象。多以女性形象为主,展现其轻盈、婀娜,彩带翩翩飞舞,千姿百态的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情景。
飞天,最早源于古印度神话传说。其形象在莫高窟早期的275、272窟壁画中就已出现,在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其中270多个洞窟中就有飞天,总计达4500多身。最大的长达两米多,而最小的飞天不足五厘米。可见,飞天艺术在中国佛教艺术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佛经记载:乾闼婆,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又称“香音神”。他的形象为身上多毛,半人半兽。其任务是在极乐世界中为佛献花。散发香气,供养、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他的形象有两种:一种为男身,似人而头上有角;一种是女身,面貌端正。其任务是在净土极乐世界中,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等奏乐歌舞,居住于天宫,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与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从而转化为飞天。在壁画中,飞天的形象多为半身赤露,彩带飞舞。动态各异,有的横卧与半空中、有的在云层中升腾、穿梭、有的俯仰翻腾、甚至有的倒转身体自由飞翔,各种姿态表情,丰富浩繁。每个时期的飞天也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中国飞天艺术》中将各时期的飞天的特征进行了归纳:1.西凉北魏时期;2.北周隋时期;3.唐代时期:唐代时期壁画飞天十分繁盛和成熟,此时的飞天女性化,成为翩翩起舞的仙女形象,上身裸露,下系长裙,飘带旋回,衣纹流畅。千姿百态,轻盈潇洒。舞蹈《飞天》是敦煌舞派的代表作品,反映的是唐代壁画的成熟期。
笔者认为,赏析这个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画、舞、飞天。
舞蹈《飞天》开始给人的感觉是在身临其境地欣赏敦煌壁画,最初的音乐空旷深远,让人仿佛置身于西北大漠,给人一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觉。画面的色调犹如壁画,隐隐约约显现出画上飞天的婀娜英姿。随着音乐的一点点进入,画上飞天渐渐被赋予了生命,开始舞动起来。身形凝重,以手臂和脚的动作为主,如同初融的春冰,一点点地湿润起来。此时的灯光依然是暗淡的,音乐是低沉的,飞天也只是在画上做含蓄的舞动,整体来说,这还是一副宁静的画。
突然音乐变得翔实,灯光也在瞬间放亮,顶灯的照射把飞天从画的意境中拉了出来,回到了现实。此时再看,她已不是画中景,而是活生生的人了。美人在舞,这是盛唐乐舞的重现,是敦煌飞天的再生。“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此时的演员把手技巧尤其是细节部分表现的淋漓尽致,其中一段,,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着意表现手的技巧变化,充分体现了敦煌古典舞学派的美学特点。
随着音乐的升华,舞蹈动作也不断变化,由细节刻画变为“谁持彩练当空舞”。并且展现出了飞天飘逸之感,开始了由“舞”逐渐向“飞”的转变。这时的舞蹈本身充分体现出了壁画线条应有的力度,流畅而不失凝重,飘逸而不失刚健。正如苏东坡诗云:“端庄杂流利,刚健含婀娜”。 太端庄则易于板滞,故须杂以流利;而太流利则易于浮滑,故须与端庄相济;太刚健则难免强硬,故须辅之以婀娜;过于婀娜则难免柔媚,故须与刚健佐。长绸当空舞,人在舞中飞,这个舞美人再一次使得“飘带凌空翻卷,倩影遨游蓝天。”为我们呈现出了想象的空间和人物的动感,使我们感受到仙女们衣裙巾带随风飘动,将美丽的花瓣撒向人间,在天空自由自在潇洒轻盈的飞舞之美。舞蹈传递了中国自古以来神话的神韵,人们的审美和美好的精神寄托。我们不仅在这样瑰丽的艺术图景中体味着古老壁画的辉煌,更让人们体味到前人的智慧、思想、情感、艺术和信仰,感受美的价值。
笔者认为,这个舞蹈的关键是感觉到位和技巧的把握以及对细节的刻画。作品开始由静到动的变化,画中飞天的含蓄凝重要捕捉到,由于动作缓慢,反而更不易把握;中间的展转腾挪,手足技巧、眉目表情都要到位,恰到好处;最后长绸舞要洒脱、飘逸,最能够体现飞天“飞”的特点,且不能拖泥带水,带有丝毫的拘谨呆板之气。演员的一招一式,弯绵曲折都要表现出飞天的丰腴婀娜,壁画的流畅线条来,在S形体态的基础上通过拧、倾、俯、仰的不同变换,形成妩媚、轻柔的特殊审美气质。这是不容易做到但是又必须要做到的。
壁画上的飞天之所以给人以飞翔之感,其飘带起了很大的作用。舞蹈《飞天》主要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长绸舞技法,抓住长绸飞舞、飘动的各个瞬间,展现各种流动的舞姿,给人资自由翱翔之感。在唐代有一种叫做稠舞的舞蹈十分盛行,唐诗中也有很多描写绸舞的优美和飘逸的。尤其是在杨贵妃的名作“霓裳羽衣舞”之后,丝绸的轻盈飘逸,长长的飘带随风而舞,优美的舞姿被当时的画师们欣赏,进而揉进他们在飞天形象的创作中。在敦煌壁画的飞天中常常会出现一条丝带状的飘带,也常叫做披巾或者披帛。飞天所用的披帛往经过夸张,往往很长,且造型灵动多变。中国的飞天借助于披帛随风飘舞,有着轻盈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控制着构图的平衡。披帛不仅延伸了人体的线条,使身体的表现空间得到充分的夸张和解放。
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曾说:“敦煌飞天,以歌舞伎为蓝本。歌舞化是敦煌飞天完全中国化的标志之一。飞天挥舞的彩带,飞天飘拽的长裙,飞天散花的手势,飞天跳跃的姿态,都是古代舞蹈演员舞姿的再现。”
“飞天”是美好、幸福、欢乐、吉祥的象征,她寓意着人类千百年来所追求的爱与自由的思想,传承着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敦煌壁画的飞天反映了中国历代乐舞的风貌,是文化交融的结晶。舞蹈《飞天》是当代艺术家创作意识的体现,是现代人对古代舞蹈文化的阐释。他注入了时代精神和艺术家自身的创作个性。
参考文献
[1]《唐代舞蹈服饰对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影响》侯英囡 中国校外教育
[2]《浅谈敦煌舞姿的艺术特点》李婷婷 大众文艺
[3]《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和舞蹈‘飞天’》资华筠 舞蹈艺术
[4]《论敦煌舞蹈中飞天伎乐形象的独特表现手法》李婷婷
[5]《唐代乐舞文化与乐舞诗综论》杨冬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