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教视野下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探析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现代职业视野下中职生学生核心素养提升,需要注重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融合,结合中职校的资源优势进行有效整合和提升。通州中专在“一带一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背景下,立足学校教育教学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机电专业为例,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合力教育结构,促进学生个人终身发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关键词:现代职教;核心素养;中职教育
在现代职教体系视野下,作为基础职业教育的中职学校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与方法,提升中职学生就业创业、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促进个人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文以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专业(以下简称通州中专机电专业)为例,通过研究内涵框架、提升策略和路径、取得成效等方面开展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实践探索过程,培养适应现代职业视野发展需要、当前产业需求的创新及技术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完善学校培育到企业上岗的衔接。
一、 优化校企产教结构,实践研究核心素养提升的现状
(一) 基于现代职教视野下专业建设的概况
通州中专机电专业是学校三大专业群之首,面向机械加工、现代制造、汽车维修行业,培养精密加工、现代制造、自动化生产、楼宇智能、汽车运用等行业培养制造服务、设备维护检测等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机电专业发展至今,开设专业紧随时代发展,紧扣企业岗位需求,逐步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形成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现代制造专业是省首批现代化专业群,机电技术应用是省品牌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省示范专业,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是省现代化实训基地;建有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业机器人、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工电子等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36个,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专业是省示范实训基地。整体硬件设施已初具规模,以此为载体,师生共建学习共同体,应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支撑。
目前机电专业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80%,“双师型”教师85%以上;有省“领军人才”3人,特级教师、市、区学科骨干教师5人;建有省级名师工作室、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有市级以上精品课程建设课程2项。通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机电专业实践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二) 基于现代职教视野下核心素养的现状
通州中专机电专业坚持“做人教育”,实施“修身、精技”的育人工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践“双场合一”教学模式,获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工业机器人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实施中高职“3+3”分段培养,数控技术应用实施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市级现代学徒制项目;与富士康共建富士康南通智能制造二级学院,建有工业机器人校企合作实训中心,与一汽大众(南通)公司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以此为基础,通过区域产业链带动学校专业建设和促进学生个人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近三年,机电专业毕业生“双证”率98%以上,就业率达100%,其中对口就业率为85%以上。40多名学生在省、市级技能大赛中获奖,2012级朱严宽同学获省技能大赛一等奖,保送南京工程学院本科;培养的学子先后获得全国“钢城杯”大赛钳工项目全国冠军,省青工“跃进紫琅”技能大赛车工大赛、省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省技能大赛工业产品设计项目大赛一等奖,全国、省文明风采大赛、创业能力大赛、创新大赛一等奖20余项。
提升中职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要紧随时代发展,开设符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专业,对企业生产和市场发展有一定的认知。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现代职教视野,利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融入课堂,融合专业建设,共建学习共同体,逐步提高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良好品格和学习能力。
二、 开拓现代职教视野,创新探索核心素养提升的养成
(一) 提升核心素养增强了市场对中职学校的“依赖度”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区域经济以其特色行业发展为内在驱动,建设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创新体系。当前国家经济和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更多的是体现在技术创新领域,科技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目前本区域内重工业以机械船舶为主,轻工业以纺织服装为主,共同构成了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格局。其中机械产业的应用技术创新和研发模式的合作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从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提高员工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步骤。
经过多年发展,本区域在产业升级、技术升级、产业链衔接等创新合力推动下,逐步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到现代制造加工的转变,从产业分散到产业集中的转变。技术革新依靠创新更好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注重企业与员工利益共享机制,加快导入科创型产业和企业,与职业类院校合作,正逐步打造产教融合的样板。
但是,在新產业以及产业布局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一是企业创新增长动力不足;二是蓝领阶层融入现代化、信息化实践能力不足;三是产业链内技术骨干人才流失严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新聘员工大多数来自于中高职院校,直接参与一线的操作与技术实践,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后续创新内驱不足,职业认同仍需逐步加强,尤需通过市场需求扩大对中职生技术应用培养的力度,提升满足区域产业的技术革新和技术应用能力。
因此,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作为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主体,越来越被重视和依赖。中职教育不仅是学校到企业的桥梁,更是市场对中职学校的期盼。随着革新技术的发展,中职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产业发展的契机对中职教育的“依赖度”愈发增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升中职生核心素养,这既是企业的发展需求,也是属于中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