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多文本阅读与写作策略探讨
作者:张李杰 字数:1611 点击:
摘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通过读写训练,可以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阅读策略;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1-0143-01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整本的书”,多文本阅读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让学生在多篇不同作家、体裁、内容的文章间进行对比阅读,为学生阅读内容的多样化、丰富化和阅读效果的持续化、终身化奠定了基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通过读写训练,可以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1.确定主题
多文本阅读在确定主题时,可以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等角度确定主题进行素材开发、选组文章,开展阅读。
2.“内川‘外”兼读
“内”“外”兼读,即立足课内、延伸课外的对比式阅读,它是在对教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适度引入教材之外的有相同之处的文章,建立起内容相关、中心相似、手法各异的阅读资源体系,合理选择“举”课内的“一”、“反”课外的“三”的方式,有效地呈现多篇文章通过对比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宽学生视野。如对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开展多文本阅读时,我选择了《师恩难忘》《最大的麦穗》《莫泊拜师》《我的老师》组文,这些作品反映的都是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学生在畅所欲言的交流中感悟到师恩的无私和伟大。
3.“精”“略”得当
课文教学强调逐字逐句地有感情朗读和理解把握,这是“精”的体现,但在实际教学中过多过滥,其实,除了朗读和品读外,我们还可以采用默读、速读、批判式阅读、休闲式阅读、研究式阅读、校对式阅读等方式,尤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既要学会精读细读的策略,更要学会浏览略读的策略。
多文本阅读教学,学生一节课要阅读多篇文章,用得比较多的是默读、略读和浏览,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传授这些快速阅读的技巧。多文本阅读教学,不必拘泥于单篇文章阅读时的字词理解,应侧重在大量阅读中提取信息,综合思考,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整合信息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概括、归纳等阅读能力。
4.读写结合
我国小语专家催峦老师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的终极目标是学以致用,而写作就是体现阅读效果最直接的方式,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阅读积累的多少、阅读感悟和运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创作技巧和作品质量,博览群书者,必定妙笔生花矣!
在多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中,通过主题单元课文人手,寻找与课外文本的结合点,达到学生在与多文本对话中能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多种形式的对学生进行高效的读写训练,如在学习《雨铃挡》这篇课文时,补充同类型文章《春天的色彩》《春天的风》《春天的脚步在哪里》,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同类型文章的写作策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
其次,创新写作形式、丰富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可以结合多文本主题阅读下进行仿写、续写,也可以通过办手抄报、开展课外调查、写调查报告、寻找四季、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等课外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用自己的笔去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2]刘荣华,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课型及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