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任务约束突破立定跳远教学的重难点
作者:卞尔辉 字数:1784 点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022-01
卡尔·纽维尔在对个体动作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提出了“动作约束模型”的概念,他在概念中指出个体动作的发展要受到任务约束。任务约束是指那些与活动目标相关的因素,不同的练习任务或要求对个体动作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概念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来研究个体的动作发展,同时也给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1.立定跳远技术动作的任务约束因素
课堂教学是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展开的,立定跳远教学的技能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立定跳远过程中起跳、起跳角度(即腾空高度)、落地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提高立定跳远能力的练习方法,这是立定跳远教学中的重难点。因此,我们在围绕立定跳远技能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前,首先要清楚这一动作技能的发展受到那些任务约束的影响和制约。根据卡尔·纽维尔的动作任务约束模型,我对影响立定跳远技术动作的任务约束给予定义,分别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动作技能形成的任务因素进行分析归纳,确立以下立定跳远任务约束模型(见表一)
2.基于任务约束角度的立定跳远的教学设计
2.1 根据立定跳远起跳阶段的目标约束,突破立定跳远教学中起跳的重难点
立定跳远的起跳目标约束是指个体根据立定跳远所要求跳的不同距离对动作技术的展制约。立定跳远的起跳阶段是指起跳者从摆臂、下蹲、前倾、蹬地的一系列动作。它可以使起跳者获得起跳的充分动能和势能,形成一个加速状态,直接影响到起跳者所跳的距离,是立定跳远教学中的重难点之一(见表二)。表二完成不同立定跳远起跳的动作目标约束时,动作的变化
通过完成五次目标任务约束练习使85%的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立定跳远的起跳技术和练习方法,提高立定跳远中起跳过程中摆臂、下蹲和脚部发力能力。通过图表统计和分析,我们能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和掌握完整的立定跳远中起跳的动作技术,也有利于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在立定跳远起跳中那个技术环节存在问题,从而在训练中主动的采取针对性的练习得到巩固和提高自己立定跳远的起跳技术,最终形成完整的起跳技术(见表三)。
2.2 根据立定跳远起跳角度约束,突破起跳角度教学的重难点
立定跳远的起跳角度约束是指起跳者根据立定跳远起跳所要求的不同起跳角度(即腾空高度)任务对动作技术发展的制约。立定跳远的跳的距离的远近跟起跳的角度大小有关,起跳角度过小,不利于起跳者的腾空动作完成,导致过早着地;起跳的角度过大,使起跳者向前起跳的力量被向上分化过多,向前力量不足,造成起跳者有高度没有远度。再加上学生个体差异的约束,在教学中很难让学生掌握好起跳的角度,这是立定跳远教学中的重难点之一。因此,我在立定跳远的起跳角度的教学中,用长方形的小海绵块放在起跳线的前方30厘米设置成不同高度的角度约束(根据学生不同的跳远能力,采用5厘米,2厘米、1厘米厚的海绵块来设置起跳角度的高度)。让学生和我一起探索和研究完成不同的角度约束时对跳远距离产生的变化,从而找出适合自己的起跳角度,通过完成五次不同的任务约束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我们能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最佳起跳角度,在练习中主动的采取针对性的练习,迅速的巩固和掌握好自己立定跳远的起跳角度,从理论上说,最好的起跳角度是四十五度,而实际上因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多学生的最佳起跳角度是三十度至四十度之间。
2.3 根据立定跳远的落地任务约束,突破教学中的落地摆腿难点
立定跳远的落地任务约束是起跳者根据立定跳远所要求的不同落地任务对动作技术发展的制约。立定跳远的最后一个技术环节是落地摆腿收腹,它也直接影响到立定跳远的成败和跳远的距离,也是立定跳远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之一。因此,我在立定跳远的落地教学法中,根据学生所跳的有效距离,用体操垫的末端为标线来设置不同的落地任务约束(用体操垫可以让学生在动作技术掌握前有效避免受伤),让学生和我一起来探索和研究完成不同的落地任务约束时,跳远的距离和重心的变化(见表五)。
用任务约束来突破立定跳远的重难点教学是我在长期教学中的一点心得,其具体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探索、检验和完善,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活动设计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能够科学性的达成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