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立德树人的教学路径探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初中是小学与高中重要的衔接阶段,初中生作为独特的群体,本身正处在成长期,思想还未能完全成熟,学校是初中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引导者,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主要阵地,在学生思想品德、法治观念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对立德树人的概念进行了诠释,论述了初中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在课程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教学路径
  一、 引言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各项会议上多次提出新形势下教育应重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并反复强调教育应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行落实,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普遍不大,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正处于萌芽阶段,而且其心理发展有自己的独特规律,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从而为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二、 立德树人的基本概念
  立德树人即通过德育教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塑造。2017年国务院联合教育部印制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对“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含义进行了详细阐述,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修养,塑造学生强健的体魄,并对学生学业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落实到教学实践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德育教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可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法治精神,从而使其在未来的生活中積极、健康地成长。
  三、 初中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意义
  (一)当代初中生的特点
  1. 缺乏在劳动实践中的磨砺
  现阶段的初中生多是独生子女,而且正处于青春成长期,好奇心较重,,但其思想品德、价值观念、法治意识均未能成型,而当前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所以一旦面对社会良莠不齐的多元思潮冲击时,处于成长期的初中生内心就容易产生消极意识,追求学业上的急功近利而不愿下苦功夫提升自我,这样就对初中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但从本质上说,还是因为自身意志品质没有在学习、劳动中得到磨砺,从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受社会多元思潮冲击时,表现出盲目妥协、贸然接受的一面。
  2. 在日常学习中随意性较强
  初中生过往的经历虽然主要是在学校里以学习为主,但对如何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却缺乏清晰的思考。要在学习上取得一定成绩,不仅要有聪明的头脑,更讲究持之以恒地努力付出。而当前社会发展较快,初中生从小接触的新潮事物较多,其思想十分较活跃,这使得初中生具备较强的敢于突破传统的创新思维,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初中生受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较少,从而导致其在学习中出现自我约束不足的问题,这种随意性是影响初中生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的最大障碍。
  (二)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生的思想有正向引导作用
  正由于初中生尚未具备足够的是非辨别能力。因此,在这样的时期,更加需要学校和家庭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辅助其健康成长。道德与法治课是初中阶段德育教育与教学实践有效融合的重要载体,从课程内容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既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贴合当前的时代特色,以学生的初中学习、生活为基础,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法治意识以及道德素养。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属于一门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成长起到良好辅助性作用的课程。该课程的开设首先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和法治精神。学校是初中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而教师是该任务的具体实施者,“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可以得到全面落实,也能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提供必要保障。
  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材内容为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并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从而确保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要想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首先应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然后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融合,找到一定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让每个学生从现有的社会知识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了解社会规律,并建构起属于自身的认知经验,当前道德与法治的课本内容十分贴近于社会生活,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了解社会体系的组成和发展,从而对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应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时,其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而且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时,应根据课本内容设计更多启发、引导式的教学环节,才能更好地达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者总是习惯对受教育者进行直接说教,而绝大多数青年学生们却不喜欢这样的教育方式。”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不大,对社会规律仅仅有感性的初步认知,而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首要目标正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法治精神的启蒙教育。因此,引导式的德育教育方式,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教师应将该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落实,这既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做出的变革,更是一种符合初中生心理的育人技巧,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理论功底以及爱心,将“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契合,将课本中的道德、法治理论充分转换为教学实际,并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全面提高。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发展中前进
关于高校自主管理以及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思考
浅析企业危机公关中的道德因素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浅析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图示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高考取消听力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探讨
结合初中化学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谈初中英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探讨
如何做好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深入推进依法治军的实践思考
论民主参与的法治意义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