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巧妙结合生活元素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新课标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已成为当前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文章就在小学数学中巧妙结合生活元素,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进行讨论分析。
关键词:生活元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分析
小学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性应用学科,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巧妙结合生活化元素,不仅可以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生活元素的应用,也有助于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有效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提高教学专业素养
运用生活元素,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师首先应树立科学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育理念,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在满足学生认知需要,推动学生认识数学、喜欢数学、应用数学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坚持教育与生活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同时要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体验,运用生活化元素。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注重运用生活化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认知,启发学生思维,科学设计安排生活化教学方案,提高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从而真正意义上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大脑发育不成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保持集中,具有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加之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抽象的逻辑性思考,同时还要进行反复的运算以掌握基础数学的运算技巧,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往往会因枯燥的理论学习和计算或者长时间学习感觉不到进步,而缺乏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严重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运用生活化实例,教师可以以贴近学生认知需要的方式,讲述数学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不自觉地去思考数学问题,感悟数学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同時也有利于推动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进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比如在教授有关“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在课前为学生举了一个案例,从前在渭河边上住着一位渔夫,他每天都会把自己打下来的鱼送到附近的镇子上去卖。有一天渔夫打下来10条鱼送到镇子上去卖,商人甲在经过他的摊位时,向他买了4条鱼,而商人乙看到渔夫打的鱼鲜嫩活泼,便把渔夫剩下的鱼全买了,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商人乙一共从渔夫手中买了几条鱼吗?通过教师有趣的故事讲述,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了渔夫身上,纷纷思考着渔夫卖出去的鱼,从而逐渐领悟了加减法的运用。
三、 打造生活化场景,促进学生认知
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有关概念知识的教学往往是困扰数学教师的一大难题,由于小学生认知有限,故而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往往理解接受能力较弱,学习效果不佳,如何教师不注重有效地启发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就很难确保学生在学习中准确有效地运用这些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生活化的学习场景,使学生在具体的应用体验中逐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内涵,掌握数学知识的运用,进而学会去认识概念、了解概念,形成对数学概念的正确认知。
例如某教师在讲解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可能性”有更加具体清楚的认知和了解,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一项小游戏,首先教师将带有不同动物图案的卡片(图案分别为小猴子、小白兔、小猫和小狗)放进了一个盒子里,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了这些动物卡片,然后询问学生喜欢这些动物中的哪一个?学生纷纷踊跃回答,有的喜欢小白兔,有的喜欢小猫等等。此时教师再拿出这个盒子,询问学生是否愿意到盒子里摸摸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同时告知学生只能摸,不能看,由教师来揭晓图案。学生听到教师的引导后,纷纷上前来到盒子里摸卡片。在分别让学生摸完后,教师伺机询问其中一个学生:“为什么有的学生摸到的是小白兔,有的学生摸到的是小猴子呢?”学生答:“因为里面既有小白兔,也有小猴子。”“如果我们继续摸下去,会怎么样呢?同学们能用黑板上的词说一下吗?”“我们可能摸到小猴子,也有可能摸到小白兔,还可能摸到小猫或小狗。”通过搭建这种生活化的学习体验,使学生逐步学习到“可能”一词的内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可能性”概念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
四、 巧妙运用废旧材料,提高教学效果
教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然而,如果大量购买使用数学教具,不仅会挤占有限的教育资源,同时教具的损耗与废弃,也会增加环境负担。此外,由于有时购买定制的教具,与学校教学的教材内容不相符,往往也难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进而容易给学校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故而如何有效地选择和运用教具,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生活中身边的废弃材料自制教具,来满足教学需要,节省教育资源。同时组织学生开发运用废旧资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举多得。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统计”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然后将用废弃的纸张制作成的模型放进一个口袋里,其中有三角形模型、圆形模型,还有梯形的模型。教师先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模型分别有多少吗?怎样才能知道这些模型的数量呢?”学生回答:“只要倒出来数一数就可以了。”“这样做的确可以数出来,那么怎样做才能又快又好得出模型的数量呢?”通过教师的发问,学生纷纷陷入沉思之中。此时教师再分别让不同的小组设计方案解决这个问题,自己则在一旁计时,观察哪个小组用时最短。结果是大部分的小组,都在按原来的“死方法”一个一个的数,耗费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有的小组则急中生智,小组内成员自觉分工,有的负责从口袋中取出模型,有的负责分辨形状,而有的则在统计数量。通过成员内分工合作,圆满完成了任务。教师通过运用废旧纸张制作的模型开展学习活动,既有效地巩固了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