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于轻吟浅唱间走近诗山词海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的热播,唤起了人们深藏心中的诗意。但在实际教学中,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语言含蓄,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只有教师陶醉在诗词意境之中滔滔不绝,让课堂教学活动尴尬不已。教师要利用多途径激发学生品诗赏词的兴趣,精心设计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一个与诗人、学生、教师之间进行多重对话的平台,引领学生走进经典诗词的美丽殿堂,去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诗歌鉴赏;激发兴趣;拓展知识
  一、 引言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持续受到观众的热捧,究其原因,这个节目唤起了深藏于国人心中的诗意基因。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这些壮丽诗词早已渗透进中华民族的血脉。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炎黄子孙都有着咿呀学诗的经历和记忆。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品诗赏词的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个与诗人、教师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这座美丽殿堂,用心感受诗词的无限魅力,领悟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 中国经典诗词“想说爱你不容易”:丰富的文化宝库与尴尬的课堂活动
  由于诗词诞生的年代久远,语言凝练含蓄,再加上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生命的体悟有限,导致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常常会发生这样的尴尬场面:老师满怀激情,陶醉不已;学生的脸上写满了疲惫,无精打采。
  尽管唐诗宋词美的惊心动魄,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辛弃疾的雄壮激昂、李清照的婉约清雅等无不给人以享受,但每天枯燥乏味的“机械运动”,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感受到的不是“美”,而是“烦”;对我们的教学不是“渴求”,而是“厌恶”。这个结果,与新课程设置的初衷是相背离的。
  三、 中国经典诗词是“爱的供养”:传承经典文化,拓展写作思想
  通过对中国经典诗词系统性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掌握理解诗歌内容的方法,体会诗人独有的诗性情怀,既可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也可以解决学生作文中素材积累不足和论据使用困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打破中学生的思想格局,以古鉴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流动了千年的能量,从根本上提高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比如杜甫。一部杜诗,贯穿其中的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基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的茅屋在秋天风雨交加的夜晚被刮破了,秋雨渗漏,连床头都弄湿了,杜甫一家在寒冷的雨夜中挨不到天亮。可是杜甫居然发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宏愿。杜甫的伟大就在于他关心他人和社会,尤其关心弱势人群。比如苏轼。诗词文三绝,他博采众家思想之长,形成了他超脱旷达的人生境界,在处世方式上做到“独善”与“兼济”的统一。《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面对人生的困局,苏轼乐观潇洒的态度,给后世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而这些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正能量。
  四、 中国经典诗词“如何才能爱上你”:教学中的探索与体验
  (一)经典诗词课堂教学中的探索
  1. 激发学习兴趣,缩小审美距离
  南宋朱熹说:“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怎样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何让经典诗词的学习联系上学生的实际生活呢?又怎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这些问题是经典诗词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
  我首先想到了流行歌曲。唐诗宋词本质上是当时朝代的流行歌曲,尽管时代变迁,但是人们产生出感情的缘由却大致相同。而且学生们对詩词改编的音乐特别感兴趣,老师可以运用音乐的感染力,创设具体的情境,设计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兴趣。比如要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就可以选取使用了意象的流行歌曲。周杰伦的歌词中就大量使用了传统诗歌的意象,老师可以让学生着手分析体会,如《娘子》中,“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边河口默默等着我”,不正是“折杨柳”古人送别的意象吗?《东风破》《菊花台》等歌词也都或多或少的有诗词的影子。在教学过程,老师可以先搜集的歌词,引导学生领略其中的意境语音情感之美。然后再动员学生去寻找类似的歌词,让学生琢磨诗词的意境,品味语言。最后还可以就某一古风曲调,让学生自己动手填词演唱。用音乐来诠释诗词,不仅能让学生体会文字之美,还可以让学生感受静心聆听的美,甚至让学生创造美,三重感官享受丰富了他们的情感,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词句情感。
  其实,绘画也具有相同的效果。诗词具有强烈的画面感,教师可以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发挥想象,根据诗歌内容画出符合自己理解的画面,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诗歌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文字和图画的差异,老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在大脑中架起文字和图画的桥梁。在《中国诗词大会》的比赛中,不止一次出现的沙画视频带给人们难以言说的艺术震撼。唐诗宋词中的万千意境,在沙画表演中用动态水墨画的方式一一展示,韵味尽显。无须言语分析,学生就可领略其中真味。
  2. 在吟诵中体味音韵之美
  根据学生学习行为的特点和教师教学的目标,除了前面讲过的听歌演唱和画画等学习任务之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的音韵、意境和情感之美。老师每次布置朗读任务都要有明确的目标预设,让学生通过诵读逐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以遵循先读节奏、再读内容、最后读感情的规律。诵读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是解读文本的有效手段,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为了增强效果,还可以配乐。比如《春江花月夜》中意象繁复,意境优美,抒情思路流畅。但它完整的意境之美,如果拿来拆解分析后就会诗味大减。而用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来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诵中逐渐体会意象、意境的美,感悟情理之美,熟读背诵的效果会比单纯地分析理解效果更好。
  3. 尊重个体感受,呼唤沟通合作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