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实践与思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实践活动水平越来越高,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也开始出现许许多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很多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依然处于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实践的阶段。例如,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将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与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实际相融合,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文章从小学高年级数学角度,深入分析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并构建数学研究性学习理论在实践应用的有效策略,旨在为充分落实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研究性学习理论;策略
一、 引言
研究性学习理论是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的统称,存在大部分教师对于其理论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另外,研究性学习理论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教师将每一个琐碎的知识点绘制成一套统一的理论知识体系,使得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具条理化。因此,怎样能够将小学数学课堂与研究性学习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学校和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 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教材内容,创造与教材知识点相关聯的研究性专题项目。然后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深入研究课的项目,做到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以及问题的解决,增加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熟悉度,锻炼学生各项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等等。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学生主动接收知识的新型学习模式,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研究性学习理论应用过程中,教师成了数学教学课堂的引导者,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消化新的知识提供足够的课堂教学空间和时间,为学生形成创新型的思维模式提供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实力的增强。将研究性学习理论应用于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课堂上,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完善我国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从而为国家输送更多综合性优质人才。
三、 研究性学习理论应用与思考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理论模式
无论是在数学课程教学,还是在其他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学生都应该充当课堂学习的最重要的角色。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并将素质教育始终贯彻在数学教学课堂内,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学生学习上。
例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小数乘法这一节内容时,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乘法、小数、整数的复习内容,在大概了解学生对于这些基本概念掌握的情况之后,然后再进行小学小数乘法的研究性学习,这样的方法将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主体,与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掌握规律相符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效率。
在《标准》这一文章中曾明确地指出,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成为近几年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发展的新趋势。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中,老师不但是学生数学知识和学习内容的传授者,也成了学生学科进步的领航人。
(二)合理创设情境,引导自主研究
在小学课堂上的应用研究性学习时,为学生学习提供足够的研究空间非常重要,是开拓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研究实力的重要部分。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特征,创造适合于本班学生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研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应用到课堂当中,与教学知识相融合的创设问题情境,落实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效果,为学生创建轻松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负数这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在知识讲解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适当考虑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如,教师:“众所周知,淡水在零摄氏度以下开始结冰,那么一定存在比零摄氏度还要低的温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零下温度,我们用数字能够怎样写出来呢。”经过学生的猜想之后,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零下的温度,我们通常会在数字前面加上一个负号,例如,零下五摄氏度我们可以用数字表示为-3℃。”教师:“那么小朋友们现在知道零上的温度用数字怎么表示吗?”学生:“在摄氏度前面,加上一个正号。”教师:“对了,如零上三摄氏度我们可以用数字表示为+3℃。”
学生的进步是一个自主学习积极自主研究的过程,与所处的教学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所做的不仅仅是丰富课堂内容,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也需要为学生学习搭建完善的空间,如,增设学生自主研究的课堂学习环节,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获取更多的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
(三)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培养学生研究意识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内容,是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落实研究性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研究过程中,从而有利于树立学生的研究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例如,在讲解倒数的概念和知识时,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适当运用类比的数学思想,以特殊的汉字结构为起点,让学生思考汉字具有上下、左右的结构,同时向学生提问:“将汉字中的吞字上下颠倒一下结构,就可以重新构成哪一个字呢?”答案为“吴”字。然后,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告知学生:“在我们的数学知识当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个可以上下颠倒的数字,我们将之称之为倒数。如,2/5的倒数是5/2,3/7的倒数是7/3等等。”这样一来,通过汉字特殊结构的指导,能够让学生迅速了解倒数的基本含义,以更高的效率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
这样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容易理解的数学知识,并以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良好地带动学生进入到课堂当中,从而树立学生深入研究学习的基本意识,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四)制造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将静态的学习转化为动态学习
在应用研究性学习时,还要充分抓住小学阶段学生能动性和好奇心较强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研究与学习空间,在静态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适当的向动态化学习过程转化。这样不仅符合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更充分适应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和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