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设计的优化之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乐吉温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涉及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理解和传承方面的内容,按照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学提问进行优化设计,有针对性将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渗透到阅读引导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将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教学提问优化设计进行了探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教育;阅读教学;提问设计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通过合理提问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有效的引导,进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阅读学习活动中,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阅读学习效果。
一、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碎片化”阅读方式十分普遍,诸如对文章中心进行概括、分段阅读掌握每自然段大意、对文言文进行逐字逐句翻译等。将原本的连续性文本转化为碎片化非连续性文本,在转化过程中,作业原本的思想、情感等又有所消减,甚至会曲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面对的是“任务”“目标”,而不是体会文本中的艺术内涵、人文特性,学生难以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学生的连贯性思维、整体性情感被破坏,语文阅读教学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小学语文“碎片化”阅读教学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理念,在“知识本位论”的教育大环境下,各教师紧紧围绕考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阅读的内容、阅读的目标都以考试大纲为标准,简言之,考试考什么,语文阅读就教什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教师会根据题型的要求设置阅读目标,以任务驱动学生阅读,将阅读教学转化为零碎的问题,将阅读文本转化为相互孤立的知识。
从学生的阅读环境来看,学生课业繁重,没有足够时间细细揣摩阅读文本中的文字与艺术特质,阅读时间呈现“碎片化”。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会在手机电脑上获取大量信息,这些信息简短、标题鲜明、主旨明确,学生逐渐形成了“碎片化”阅读习惯。综合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理念,同时也与学生的阅读环境、阅读方式、阅读时间有关。为了消除“碎片化”阅读对学生阅读的不良影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从转变观念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自由的阅读空间。同时,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利用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转变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在阅读中获得整体提升,不仅要对阅读文本的结构、语言等进行讲解,还需要结合阅读文本创作的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二、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设计的优化之道
(一)把握关键词,设计針对性提问
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文本中,存在部分关键性的词语,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相关文本内容,增强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就要注意对文本中的关键词加以提炼,并结合关键词教学,引导学生开展针对性阅读,进而增强阅读提问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为学生有效阅读文本指明方向。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陶罐和铁罐》课文教学中,教师把握“奚落”的关键词,可以设计教学问题对学生实施针对性引导,具体问题可以设置为“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这个童话故事中主要讲解了陶罐和铁罐的故事,‘骄傲的铁罐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奚落吗?”“你们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呢?陶罐又是怎样应对的呢?”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能认真阅读并思考问题,了解文本故事梗概,对文中的关键内容也能形成初步的认识,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思考文本教育意义,进而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效果的基础上,确保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等得到有效训练。
(二)把握叙事手法,设计层次性提问
对于语文教学文本而言,不同的文章一般会采用差异化的叙事手法,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只有能结合叙事手法对文本内容进行解析,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增强学习效果。因此,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能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积累和整合能力进行训练,使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语言的运用规律,就要设计层次性的教学引导问题,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分析和探究中。
例如,在对《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文本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重点针对反复的手法推动情节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使用相应的层次性对话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进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如按照课文中对反复手法的应用,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层次性问题“老屋本应该倒去的,但是课文中所使用“总也倒不了”形容老屋,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老屋没有倒下,她帮助了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那么阅读课文,你们知道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是怎样求助的吗?它们请求老屋不要倒下的理由是什么?”“在课文中作者反复借助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强调老屋不要倒下,老屋也每一次都帮助了他们,你们觉得为什么这样描写呢?你们感觉这样描写好在哪里?”在层层递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按照文本逻辑主动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进一步训练,有助于增强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效果。
(三)把握文本情感,设计体验性提问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情感教育是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教师能准确把握阅读情感,并能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结合自身体验形成深刻的认识,才能突出教学实效,确保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强化,增强小学语文阅读对学生的影响力。
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父亲、树林和鸟》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设置能激活学生情感的引导性问题,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主旨形成全新的认识。在具体提问环节,教师可以逐步对学生实施情感引导,如“同学们,要想对‘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的情感形成正确的认识,就要联系前文内容一起分析。你们觉得从前文看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慨呢?”“其实在作者表现父亲非常了解鸟的过程中,已经在课文中暗示了‘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些句子与父亲特别了解鸟联系在一起,你们就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了,现在就找一找这些句子,并说一说你认为这些句子怎样体现作者情感的吧?”借助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在阅读学习活动中融入个人情感,对作者的情感形成个性化的体验,进而在增强阅读学习有效性的基础上,也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和感悟,增强阅读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