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叶更青处漫溯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黄冰心
摘 要: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实现正确评价目的、落实全面评价内容、进行优化教学的保证。在新課标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立足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旨,注重过程,在能力、情感、思维等方面,优化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内外联动;灵活多样;比例适当
如果把语文教育比作森林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语文教育囊括的各个方面就是大树上的每一片叶子。如果让每一片叶子绿意盎然,语文教育就会焕发出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引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儿童阅读能力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水平是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阅读能力如何评价一直是语文评价中的难点。现就小学语文纸笔阅读命题测试评价谈谈自己的刍议。
一、 命题内容——内外联动
201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实际上就划定了阅读题“考什么”的范围,因此在命制阅读题时就要仔细研读这1条总目标和24条阶段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可以说每一阶段的目标是明确的,那么如何对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掌握方面上进行合理明确的评价?我认为设计“内”“外”联动具有整合和沟通的作用,可以有效考查学生从课内到课外拓展阅读的习惯、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这里的“内”指的是课内课堂阅读教学,“外”指的是课外拓展阅读。比如,五年级试卷的课外阅读题,设计了“读中学会阅读”的问题(冰心写的《忆读书》文中的“我”在小学时对文学特别爱好,而且通过阅读书籍使自己变得优秀起来)。同学们,你在小学阶段读过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没有?请把你读过(或知道)的简洁地写下来。
我们知道,现在通常考查学生三方面的阅读能力: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解释信息的能力;三是反思和评价能力。例如,中年段课外阅读短文《妈妈,我有书了》中:“文中妈妈的心事,指什么?”这个就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再如,高年段的课外阅读短文《最好的安慰》中“你理解中什么是‘最好的安慰’吗?这个题目好在哪里?”这个就是考查解释信息和反思和评价能力。
总之,命题者在命题之前必须对所要命题的年段学科阶段性目标和学生所要求培养的能力做到“心中有底”“心中有数”。
二、 命题样式——灵活多样
(一)题型多样——摒弃单一
作为一名一线教育者,深有感触地认为命题者命题时需力求题型开放,阅读能力的评价与测试采用听读、朗读、口试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提高积极性。如可以有选择题、问答题、判断题、听读题……。比如考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判断题。此外,题干与选项的语言要简明,不和学生绕弯子,不设陷阱。例如,考查记叙文《一双皮鞋的秘密》主要内容,这样设计:通读全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情节内容(不超过4个字) 想要皮鞋——( )——( )——( )
另外,不同体裁的文章(说明文、记叙文、非连续文本等)其阅读过程不一样,阅读目的有异,评价方式、重点也要有所区别。因此命题者也要注意测试点的分布。信息的检索确认、信息的解释和信息的分析概括是小学低中学段理解能力的考查。而信息推断的测试点则在高年级除测试理解能力外需要培养的。如说明文考查说明方法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后,再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举个例子运用此类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例如,考查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太阳》这篇说明文时,我这样设计:“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①这段话主要介绍太阳 的特点,采用的说明方法 。
②联系生活实际,请你选择身边一个熟悉的事物,用上这两个说明方法把它的一个特点写清楚。
(二)多元评价——张扬个性
在多元解读的语文课上,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方法。同样阅读纸笔测试也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学生的生活经验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他们对生活的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积极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不健康的。因此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也就非常有必要。在纸笔测试中,要结合学生个体特点和共性特点来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才会更明确、更有效。如考查反思评价能力可以直接问:“你认同文章主人公的说法做法吗?请说说你的看法。”不要问“你对文章主人公是怎么看待的?”
“开放式题目”——这种题目往往不止一个答案,可以测评出学生的思考能力及思维水平,特别是能够测评学生非认知领域的素质。比如,北师大版六年下册中《一个这样的老师》一文,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对文章主人公的做法你认为正确吗?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考查了学生对文本解读及反思的能力。
(三)回归实质——面向生活
命制一张卷子,我们常会为“考什么”而深思,却忽略对“为什么考”理智的思考。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人文性与工具性。语文的学习是学生将来参与生活、融入生活的基础。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不仅是单纯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应该是“为生活”的。
实施新课程改革来,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上,我们在纸笔测评题目已经加大改革力度,不再局限在知识的记忆方面,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者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自己的设计和创意。
非连续性文本,正是在这样一个教育呼唤重整的时代应运而生的崭新文本。它来源于生活,同时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通过它,人们可以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因此,制定非连续性文本的测试点,一定要从生活中选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更要让这些阅读能力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