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借鉴有声思维理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魏振玲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有声语言传递的过程,教师的语言运用是有的放矢,具有清晰的数学思维,并运用数学逻辑将其表达出来,因此,数学课堂上更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并鼓励学生能够将所思所想用语言表达出来,那么,笔者就小学数学借鉴有声思维理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策略做一阐述。
关键词:有声思维理论;思考问题;能力;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有声语言传递的过程,既有教师的语言表达,也有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教师的语言表达目标性强,能做到有的放矢,具有清晰的数学思维,并运用数学逻辑将其表达出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更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并鼓励学生能够将所思所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借鉴有声思维理论培养小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呢?
一、 当前学生思考数学问题能力的现状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吸纳和借鉴有声思维理论的先进方法,又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想多说,会想会说,慢慢的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并且能够学会把不间断的讯息连贯起来,建构对知识以及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框架。在小学数学中,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理解数学概念、公式等来解决具体问题,因此,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引领,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并与即将解决的问题做出联系,综合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现状不尽人意,能力自然也差强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已有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从具体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就可以发现,小学生出现一些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是因为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无法辨别不同性质的问题,自然无法清晰地分析和梳理题中的已知条件,这也就导致激活学生知识的“点”不足,一些存于学生脑海中的信息没有被充分调动起起来。
(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欠佳
有的学生解决问题就是就题论题,缺乏思维变化,也缺乏各种知识点的联系以及变通运用,明显缺乏变化化归思想,心理运算的过渡与转向不够灵活,陷入到生搬硬套以及凭感觉解决问题等误区中。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含有的思维要求较高,但是学生并不知如何将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化,实际上,当借助一些画图以及实际操作等方法,就可以让这一问题具体化。与此同时,有的学生的思维层次低,对于复杂情形难以做出判断,对于实际信息中所包含的有效信息没有进行层次性分析,由此可见,其解决问题的具体化、形式化等综合能力远远不足。
(三)抓不住问题解决的本质
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需要从思维开始进入到初始状态后,经过一系列的思考与操作,最后对所计算出的结果进行印证,从而形成一个有头有尾的循环过程。但是,一些学生只会对数学问题中的表面信息进行归纳和简单运算,但是最终结果是否与问题的目标要求相一致,就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抓住问题存在的数学本质,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思维正确地解决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思维技能以及信心不足
学生常常按照常规方法解题,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就显得无计可施,缺乏自己思维技能的调节,既不会运用自己的专注力对新问题的要点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又止步不前,不敢突破常规方法。学生停留在表面,思维技能单薄且死板。有的学生自身对解决数学问题存在“怕”的心理,因此,一遇到复杂的数学问题脑袋立刻“混乱一片”,理不清思绪的情况下,容易失去解题的兴趣和信心。
面对并不乐观的小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笔者看来,培养以及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需要借鉴一下有声思维理论,通过将有声思维所包含的精髓运用到教学中,师生互动,既让教师引导有声有形,也让学生通过自我的有声语言来激活思维,树立自信,有效学习。作为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的“桥梁”,有声语言就是思维活跃的一大外显载体,学生就数学概念、知识以及问题产生自我理解,通过准确、简洁、清晰的语言,表达出对问题的思考。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思维获得梳理、巩固和强化,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思维体现以及交互,摸准他们的思维,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确保教学效果。
二、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的策略
(一)形象具体,用有声语言“诠释”知识抽象内涵
学生习得数学知识以往是通过间接经验得到的,将这一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有声语言的介入不失为一种有效载体。数学学科中各种公式、概念以及法則等都是通过抽象数学语言呈现出来的,让学生从这一抽象中理解,就需要通过语言形象表达出来,教师不仅要做的是自身语言的形象化,还需要启发学生通过思考,用自我语言将这一内容表述出来,才能够达到有声语言助力培养其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对于这一概念的初步感知,教师有意识的启发学生先进行讨论,各自想一想、说一说,对于“两个加数,交换它们的位置”怎样在现实中体现出来。一番思考之后,有学生说,“双手交叉可以互换位置”,也有学生说,“课桌上的书本和铅笔盒可以互换位置”,学生通过动作和语言表达直观认识到何为换位,与此同时,有学生说,“我去文具店买铅笔和钢笔,先买钢笔再买铅笔与先买铅笔再买钢笔的钱一样。”直观叙述语言,就能更为容易地了解两个加数互换位置,二者的和不变这一抽象概念了。
(二)读题审题,学会用有声语言进行分析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来解决具体数学问题是最终的目的。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来应用所学时,尽量打造一个有声世界,学生在题意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为其创设读题——说题——讲述题意等情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能够将自我思考的内容说出来,通过对题意理解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在脑海中有了雏形,再经过有声语言的表述,学生的思维过程被完全暴露出来,,由此,有利于教师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亦或是学生自身发现问题,也对其他学生带来启发,形成共鸣,同时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