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邢承宇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104期
摘要:地理学科和我们的生活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高中地理学习关系到我们的衣食住行,教师在问题的设定中,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在提出问题的时候,需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分组学习的开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带领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主要分析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问题教学;高中地理;应用措施
处于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是当前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将学生培养成全能型人才,让学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要让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能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发挥地理学科的实用性特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问题式教学能够改善当前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问题中进行探索和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 问题教学的含义
我们所说的问题教学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紧密围绕着问题的解决方法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从问题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问题教学的重要性,将问题教学渗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在问题的设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地提出问题,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可以层层深入,通过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学习兴趣欠缺
兴趣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可以激励学生进行探索,只有学生对地理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想要深入地了解,在课堂学习中才能集中注意力。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学科相较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在高考中占有的分值比重较少,学生会将大量的时间放在语、数、英三科的学习上,在地理学科上安排的时间较少,再加上地理知识点过于庞杂和细小,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很多,教师会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低,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对地理学科产生了畏惧心理。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下,学生很难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集中精力,对地理学科提不起兴趣,使得地理教学面临着很大的难题。
(二) 教学模式过于枯燥
我国的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部分教师无法适应这一转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深,教师往往采取的教学方式就是传统的说教,教师讲学生听是我们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或者是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很难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和教育变革的趋势,处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学生创新能力的欠缺,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全面的发展。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的课堂学习氛围之中,学生无法进行思考和探索,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 地理学科的抽象性
地理学科虽然在高中时期划分在了文科之中,我们不可否认地理学科相较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科目,例如政治、历史来讲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的难度较大,很多内容不是说学生记住了就能够做题,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能够理解,可以灵活地变通,这样才能适应形式多变的题目。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学习,教师的讲解是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的关键,地理学科受到自身的抽象以及教学方式单一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学习面临着很大的难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欠缺以及当前教学模式的固定化,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学生的地理水平普遍较低。
三、 问题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措施
(一) 立足教材内容,设定启发式的问题
问题教学的有序开展必须建立在有效提问的基础上,合理地设定问题是促进问题教学开展的前提,教师在问题的设定上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提问,教师要以给学生灌输知识点为目的,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问题的设定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很难得到答案,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如果问题的难度过小,对学生来讲过于简单,这样的教学很难起到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因此,教师在问题的设定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理解分析能力,设定一些便于理解的问题。地理学科和我们的生活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高中地理学习关系到了我们的衣食住行,教师在问题的设定中,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在提出问题的时候,需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问题的难度可以逐层递增,问题与问题之间需要有一定的联系,通过这样的课堂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二) 合理划分学习小组,促进学生沟通交流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自己作为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期处于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之中,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改革明确地提出,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核心地位,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学习。分组学习的开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带领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学习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学习小组,在小组中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探索和思考,实现问题教学的有效性。在学习生态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学生“荒漠化问题的典型地区有哪些?”“荒漠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解决荒漠化问题的措施和意义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之间有着一定的层次性,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充分理解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教师需要让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产生碰撞,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每个学生对同一个问题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小组讨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集思广益,,得到较为全面的分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仅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层层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实现问题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及时解决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討论交流的有序开展,在最后教师需要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分析,总结这部分的重点知识,必要时刻还可以举例说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当前面临的危机,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