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方丽芬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105期
  摘 要:本文通过论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渗透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在具体的渗透中教师要创新课堂人文素养培育方法,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在课堂授课中做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课后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自己的人文素养精神,从而使他们成为一个执行统一的合格中学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人文素养;策略
  一、 引言
  随着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不断发展,新课标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不只是关注学生的理论成绩,更是要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门课程核心素养中特别强调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要求他们对我国的文化传统、民族精神、文化选择、文化强国等知识必须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而这些内容中都涉及了大量的人文素养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良好的渗透这些元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欣赏,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本文通过论述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策略,希望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帮助。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主要指人的内在的品质。人文素养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欣赏,是现代人的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是人的价值观和哲学的统一体,科学精神、艺术精神、文化精神和道德精神都包含在内。从具体层面来讲,现代初中生人文素养主要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中学生对日常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框架,能合理的解释和宣传我国保存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让自己开阔眼界,成为一个行动的先行者。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中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时,通过自己的感悟和体现形成的对文化知识蕴藏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的感受,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伦理道德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育主要是指教师利用我国优秀的文化元素,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活动以及环境熏陶等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感、修养、品质,让学生形成优良的学习品质。人文素养培养是让学生能够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培养出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自强自立,内在综合素质比较强的现代中学生。中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思想重塑的关键阶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地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帮助是很大的,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关注他们的学习情感和体验,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将道德情感、价值观、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出发点。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渗透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模式传统,学生学习兴趣一般
  初中生的年龄还比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还不是很全面,同时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正处在转变的时期,教师良好的引导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我们发现,道德与法治在初中的重视度并不高,教师将其当作一门副科进行教学,课堂鸦学普遍存在理论灌输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学习为主,过程一般为教师讲解知识、学生记忆理解、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重复式内容多,课堂雅雀无声,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内在品质得不到发展,同时由于互动少,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作用被削弱,他们不能就人文内容和精神进行借鉴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学生探究性少
  与其他课程相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和人生态度,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讲授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并在学习中让他们接受人文教育。我们发现,当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板书教学为主,缺少其他的教学辅助工具,当前的多媒体导入新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翻转课堂和微课都已经在一些理科中广泛应用,但是在道德与法治这门社会性学科中应用极少,造成学生不能理解课本上的内容,不能从自己的行为和情感上对一些社会现象做出合理解释,人文素养在他们身上根本体现不出来。
  (三) 课堂教学缺少与生活的联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比较注重学生实践的学科,在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慢慢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精神。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很少将书本内容进行生活的延伸教学,教学内容比较传统应试化,与生活的联系很少,不注重通过引入一些典故寓言、名人轶事来让学生体会书本中蕴含的人文素养内容,造成学生不能认清现状,分析问题,个人情感发展很慢。同时初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也很少,他们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从人文素养的角度去总结和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传递社会正能量方面做得不够好,因此失去了该门课学习的价值。
  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
  (一) 创新课堂人文素养培育方法,关注学生综合素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學模式直接决定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学情,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丰富的课堂自学、互学和展学活动,让学生在相互探究中培养其人文素养,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由传统的课堂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和解惑者,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问题中提高自己的人文内在品质。比如在教学《家的意味》中,在新课开始前教师要制定好本节课的人文素养培养目标,让学生感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激发爱家孝亲的情感;同时要通过具体问题让学生能够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行的能力,提高孝亲敬长的行为实践能力,让人文素养培养在课堂活动中得到丰富化的体现。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打工者春节回家过年》的影像资料,通过图片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思考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在展示完图片后,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有效问题,比如“你心目中对家是怎么理解的?”“你有过春运的经历吗?有什么感受?中国人回家过年体现出哪些人文因素?”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积极地思考想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理性再达到感情的升华和深入,贴近学生生活,也更加让学生感同身受,人文培养效果很好。教师在讲完本节课之后,可以对课文中蕴藏的我国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讲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尊亲是尊重父母、顺乎其心;弗辱是不使父母感到屈辱;能养是让父母得到衣食的温饱,课堂效率比传统教学更高效,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关于中国人“家”的人文精神的氛围中。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发展中前进
关于高校自主管理以及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思考
浅析企业危机公关中的道德因素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浅析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图示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高考取消听力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探讨
结合初中化学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谈初中英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探讨
如何做好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深入推进依法治军的实践思考
论民主参与的法治意义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