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小学品德历史题材“B·H·A·I”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谭玉媚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88期
  摘 要:进入小学高年段,品德教师们会发现,涉及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增加了不少。历史题材的品德课非常难上,一不小心就会上成了历史课,变成了纯知识点灌输。在借鉴诸多优秀课堂模式的基础上,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研究,提出品德学科历史题材“B·H·A·I”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品德;历史题材;课堂模式
  
  进入小学高年段,涉及历史题材的品德教学内容增加了不少。历史题材的品德课非常难上,一不小心就会上成了历史课,变成了纯知识点灌输。在借鉴诸多优秀课堂模式的基础上,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研究,提出小学品德学科历史题材“B·H·A·I”课堂教学模式。此模式在课堂上反复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该模式与大家交流,以此共勉。
  一、 “B·H·A·I”课堂教学模式内涵
  “B·H·A·I”即begin(导入)、history(历史)、actuality(国情)、I(我)四个单词的缩写,整节课由这四个环节构建而成。其中“history、actuality”是重点部分。
  “B·H·A·I”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堂,分为“走近历史,初步感知→走进历史,挖掘文本→走出历史,关注国情→面向未来,匹夫有责”四个环节,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如下:
   从以上环节的时间分配表来看,一节课40分钟讲授历史知识的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由此我们可以很好地避免把品德课上成历史课的情况了。
  “B·H·A·I”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研学探究式、反思式学习为辅的课堂学习模式,它有助于学生开展与社会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其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
  二、 课堂流程与具体要求
  (一) B(begin开始):走近历史,初步感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在《伟大的胜利》课堂教学中,笔者以“导”走近历史:
  出示题目《昨天·今天·明天——伟大胜利》——昨天红色字体,今天黄色字体,明天绿色字体。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昨天老师为什么要用红色,今天为什么用黄色,而明天为什么用绿色?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因为昨天曾被战火染红,今天在有些人的记忆中历史已经泛黄,而明天应是和平与充满希望的!
  再如,《不堪回首的人类灾难》第二课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同样以“导”走近历史:
  教师:战争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战争会带来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战争是残酷、是可怕。1914年在人类历史上爆发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题目了把这场战争形容为“灾难”——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到过去,看看为什么称之为“灾难”吧!
  寥寥几句,一举两得,其一让学生走近历史,初步感知;其二为课堂教学打下了情感基调。“导”就像是歌唱家定下的音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歌唱打下了基础。可见,一个良好的“导”,对于整节课的“定音”尤为重要
  (二) H(history历史):走进历史,挖掘文本
  教材中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教师可以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创造资源。历史题材的品德教材不能为我们提供足够的史实材料,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令其内容更加饱满,更有说服力。但,同时历史是宏大的,教师应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客观的历史材料,要整理与主题有关的各种历史材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如: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创造性使用教材,并且要捕捉关键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细节来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教得更深刻、更有意义。
  (三) A(actuality国情):走出历史,关注国情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关注世界上发生的社会新闻和热点问题,尤其是与本国有关的话题,学生尤为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走出历史”,利用这些社会新闻和热点问题,引出话题,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搭设既能“走进历史”,又能“走出历史”回归现实的跳板。
   小学历史题材品德课社会性非常强,它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艰巨任务。因此,对小学历史题材品德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应找出历史与现实的链接点,历史与时政热点的交叉连接点,然后拓展迁移,引出话题。
  (四) I(我):面向未来,匹夫有责
  学习历史是为了牢记历史,反思历史,也或者是传承历史,而不是为简单的自豪、悲伤,更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我们要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个人、民族、国家前行的力量,把历史看作是一把火炬,照亮我们的现在与未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找到国家命运与学生个人未来的交叉连接点,从而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国家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伟大胜利》情感升华为“为和平贡献力量”;《我們共同的祖先》情感升华为“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绝对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还有情感的熏陶以及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精神。学生不仅在“学历史、看历史”,还在用历史。
  三、 结语
  小学历史题材品德课教学要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提取对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有用的营养成分,如爱国情怀、民族认同、人物品格等,要突出品德性与社会性。小学品德历史题材“B·H·A·I”课堂教学模式把遥远的历史与学生的现在、学生的未来联系起来,使学生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回溯历史、反思历史、面向未来,,让历史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生命意义。
  参考文献:
  [1]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李平.《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教育,2012(25).
  作者简介:
  谭玉媚,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白云区黄边小学。


华北人民政府的历史贡献
日本不动产侵夺罪之历史沿革
明治时期日本教育法制变革的历史考察
常熟市南门坛上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之我见
谈如何提高小学低阶段后进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与智力开发
土耳其与欧洲一体化关系的文化历史解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作业设计的应用
语境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品德教育的教学艺术
利用多媒体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
谈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
我国历史建筑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云南陆军讲武堂对中国及世界革命的历史贡献
穿越历史看朝贡体系与缅甸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