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同研究综述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薛连萍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74期
摘 要:本文以哲学的“自我”概念为出发点,分析了自我认同研究的缘起。鉴于学术界概念不统一的特点,概括分析了当代自我认同的内涵及外延。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以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为视角,分析了各学科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范式。文章建议,区别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增进主我与客我的互动研究,采用跨学科、多维度的视角看待自我认同与环境的关系,增加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自我;概念;认同
一、 研究缘起
自我(ego)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哲学概念,是现代哲学超越古代哲学的直观本体论,转而以人的中心为出发点,来分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在对象、性质、任务、功能和方法等方面展开了反思,进而形成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种不同的思潮。现代哲学由科学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向带来了各界对自我的关注,对人类本我以及个体自我的关注。人们将自我的研究分成“主我”与“客我”。“主我”指自我构成中进行知觉与思考的部分,而“客我”则指自我中被注意、知觉及思考的部分。威廉·詹姆斯认为认知自我存在的“主我”是具体的、丰富的、直观的,存在着许多方面和因素;能被认知的“客我”包括历时变化的物质、精神和社会。他认为只有“主我”与“客我”相结合,从主、客位考察个人心理意识的主动性、社会理解的完整性、以及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相互塑造性,才能了解一个全面的“自我”。
二、 概念辨析
(一)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也称自我意识,主要从社会整体来定义自我,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自我及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所有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自我认识。自我概念的提出者米德认为,社会性是自我的最根本特点;构成自我的主我与客我具有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互动性;与社会中他人、共同体沟通互动的自我具有能动性,能够积极实践并塑造、创造新环境。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成分。自我评价是后两者的基础。自我评价是认知成分,反映个体道德、品质、学习、体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是情感成分,反映个体的自尊、焦虑、满意度等;自我控制是意志成分,反映自制力、自觉性和监控性等。
(二) 自我认同
认同(identity)也称同一性,几乎是当代社会科学无所不在的概念,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诸多学科都对其展开了研究。西方心理学发展对自我认同的界定出现过自我发展认同、个体水平的认同以及集体水平的认同等不同的取向。
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认同是自我发展的同一性取向,認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其结果既表现为自我同一性阶段的更替,也表现为结构的发展;既是主观经验,也是社会功能;既是意识自觉,也是潜意识使然;既体现一定时期内集体理想的一致性,也具有差异性。以吉登斯为代表学者提出了个体水平的同一取向。认为自我认同是每个人对其个人经历进行反身性理解而形成的自我概念。泰弗尔等人提出的集体认同或社会认同理论则更加强调自我与外部背景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背景对个体角色具有规范性和渗透性,“人—背景”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共同的变量系统。
综上所述,自我概念与社会取向的自我认同概念既有交叉又有区别。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回答了“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做什么”“我在群体中处于什么位置”等的基本问题。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强调认识过程。后者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两个方面,强调心理社会过程;两者形成的时间不同。前者是把自己与母亲分离,,感知为分离、独立和自主的客体自我,形成于幼儿期。后者是对青年期以前的各种自我的整合,标志着成年的开始;两个理论的成熟度不同。前者从身体、物质、社会和精神等方面探讨自我感念的构成要素。而后者不只是关于自我信念的集合,还是被组织产生的整体一致的概念框架。可以说自我认同是自我概念的高级成熟形式,标志着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
三、 实证研究
国内除了哲学的思辨研究之外,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纷纷对自我认同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失地农民、农民工、不同阶段的教师、留守或流动儿童、中小学青少年、大学生等。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定性和混合式研究,不过定量研究占大部分比例。
行政管理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组织成员的自我认同和组织行为特征来分析其对组织的认同度,从而提高成员的组织满意度,提高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社会交换理论和心理契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个体与组织的认同研究中。前者认为社会成员在人际关系中,与组织和其他成员以互惠和公平为原则,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交换。不同环境下的个体对互惠的感知和认可度不同,对公平的感知也是追求“投入—产出”的心理平衡,而非绝对的利益平等。社会交换的研究领域则包括社会网络、相互依赖、组织公平、组织支持、心理契约和领导力等领域。心理契约理论主要用来描述组织对成员的期望以及成员对组织的要求。心理契约是成员与组织之间达成的一种隐含协议,该协议要求双方必须遵循“对等关系”,享受权利,履行义务。这是一种双向的信任和承诺,是双方对责任和义务的主观感知。
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因此被教育学界广泛引用。他认为在传统社会中,自我认同是通过外在的“仪式”和社会规约而形成的。但在现代社会中,个体自我的成长路径面临着很多选择和变化,在个体生活和外在社会环境的变化过程中,自我不断地被“探索和建构”。个体根据自己的经历反思性地理解自我,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因此,学习是一个“内生”的过程。不像传统社会的“教化”,强调外在环境、学校、教师对个体成长的全面影响和塑造。现代社会的教育应当侧重“内生”,发现个体成长过程中个体对自我形塑和建构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界对自我认同的研究成果颇丰,探讨的问题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是否有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个体在主我与客我的分化过程中,是以自我为中心形成对自我的表征,还是对比整个社会群体从“他我”中建构自我;个体在维持自我的主动性和契合、协调自我与背景的关系时,是否能作出公正合理的决策,形成较好的自我调节和适应;个体在不同的“历史—社会”层次和“群体—个体”层次上,能否维持统一的自我;个体内部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个体水平和他人水平的差异性是何水平。在外在环境影响、内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自我和群体互动是否达到一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