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从“小妹阿姨”到“月娥”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杭筱雅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54期
  
  摘 要:本文比较了王安忆《好姆妈、谢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鸠雀一战》与《乡关处处》三部时间差近三十年的中篇小说,比较其塑造的两个帮佣阿姨形象的异同,以试图探究三十年来的时代变化与王安忆的小说主旨。
  关键词:王安忆;上海;帮佣阿姨;改革开放
  王安忆女士写于2016年1月、收录于2017年出版的中篇集《红豆生南国》中的中篇小说《乡关处处》,围绕一位在上海工作十余年的钟点工阿姨“月娥”展开。读完这篇小说,很容易叫人联想到她完成于1985年末至1986年初的、以保姆“小妹阿姨”为主要人物的小说《好姆妈、谢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与《鸠雀一战》。这两部中篇小说情节相连,第一篇中,十二岁就被买下当丫鬟的保姆“小妹阿姨”是小说主要人物之一,到第二篇,她更是成了中心人物。
  《乡关处处》与八十年代中叶的这两部小说创作时间相差三十年之久,但因为主角职业的相似性,读起来不仅觉得相似,更是连差异之处也有种一一对照之感。仿佛竟是王安忆在有意无意之中,把如今的钟点工与三十多年前的保姆进行对比,以反映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时代的巨变——比如,小妹阿姨出生在余杭乡下,月娥是上虞乡下人,二人都不识字;小妹阿姨将自己视作上海人,老了也一定要留在上海,月娥则坚持老了必须回家乡;小妹阿姨在帮佣的家中把自己视作“半个家里人”,甚至是个能做主的家里人,而月娥则连电话也不敢接,绝不干涉雇主家事;等等……因此,将这三部小说,尤其是主角“小妹阿姨”与“月娥”进行比较分析,对于理解小说主旨,理解王安忆的创作思想乃至体味时代之变,都颇有意义。
  一、 三部中篇小说的内容简介
  《好姆妈、谢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中,跟随张家老太太三十年,从陪房丫鬟变成保姆的小妹阿姨,在老太太大殓那天就被她的子女辞退逐走,于是去了谢伯伯和好姆妈家帮佣。谢伯伯、好姆妈夫妻恩爱,却无子女,后来去福利院领养了妮妮。夫妻二人对妮妮一直冷漠少爱,妮妮自托儿所起就有了偷窃行为,直到上小学也改不掉,且越发严重,搅得家庭极不安宁,夫妻反目。最终妮妮被送到甘肃亲戚家,小妹阿姨也离开了谢家。
  到了《鸠雀一战》,从谢家出来的小妹阿姨,想到一直独身的自己要强而操劳了半世,虽有积蓄却没有房子,不禁担心老来无靠。便费尽心机手段,双管齐下地试图弄到一间房子,最终却还是失败了,只得向命运低头。
  而《乡关处处》与三十多年前的两部小说不同,不是按时间顺序直叙,而是用意识流的手法,写了过完年坐在去上海大巴上的月娥,回忆自己十余年来在上海当钟点工的经历,有酸有甜,有苦有辣。尤其重点写了月娥与一位独居老人雇主相处的经历——晚上住在老人家中,清晨先烧好老人一整天的饭菜,接着出门去各家工作直至夜晚。老人与她相处非常融洽,一起瞒着女儿偷偷养猫。后来老人中风,被送进养老院,房子被儿女分了,月娥挑了一天接老人出来和钟点工们一起聚餐。
  二、
  两位阿姨与“家乡”——从“早已是上海人”到“乡关处处”
  《鸠雀一战》中,小妹阿姨之所以费尽心力要谋一间上海的房子,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她绝不肯回余杭乡下——“从那里出来了几十年,她早已是上海人了,她从不曾以为自己是个乡下女人。她小妹阿姨是上海人,是上海人必得生活在上海,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与此相反,月娥则坚持认为“到老了还是要回来”,别的钟点工也说:“我们是乡下人,终究回家安老的。”
  但是,现实与她们的想法并不完全一致。视自己为上海人的小妹阿姨,被王安忆不无尖利地打趣——“这只是她对上海的态度,上海对她的态度,却并不是那样明朗和确定”。最终,小妹阿姨的算盘还是都落了空,她到底没能谋得一套房子,老了去何处歇身仍未可知。而视自己为乡下人的月娥,对上海虽然也有不满之处——不满拥挤的交通、千篇一律的公寓,但到底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多亏了走出来,来到上海,不然得错过多少风景!钟点工们结伴逛动物园时,打扮的艳丽程度超过新婚之时;王安忆借独居老人“爷爷”之口,对这些钟点工说:“你们都是新上海人。”最耐人寻味的一笔是在小说结尾,过年时回到乡下家中的月娥,感到被褥太凉难以入睡,这时,那只被她从上海带回家的,之前在上海养了许多年的猫,爬到了她的脚上,让她安下心来,“即刻入睡”。这暗示着月娥已经离不开上海,上海也离不开月娥这些钟点工——尽管她们只能七八人挤在一间房里打通铺。小说题目“乡关处处”,仿佛也是在讲,月娥的家乡既是上虞乡下,也是上海,乡关处处,处处是家。
  两位阿姨对于家乡的想法与遭际如此不同,自然与其个人遭际有关,但更离不开时代的变化。三十多年来,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很多作者饱含悲情地慨叹乡村的凋敝与民工的凄惨,而王安忆始终别具一格,总能用细腻笔法将悲喜两面都融进琐碎却自有深意的一个个细节里。月娥不同于小妹阿姨,工作极辛苦,住处也逼仄,绝不奢望在上海有房子,绝不会视自己为上海人,,却无心插柳地融入了上海,喜欢起上海,不知不觉中“乡关处处”,这离不开她的为人与时运,也离不开时代的包容与发展;而小妹阿姨自身条件出众,有意栽花,却终究未能“鸠占鹊巢”,既是她个人时运不济,也与计划经济的时代背景有关——否则积蓄可以让自己“从现在起就可以坐吃”的小妹阿姨,又何愁买不了一间上海郊区的房子呢。
  三、
  两位阿姨的人际关系——“外热内冷”与“外冷内热”
  除去对于家乡的不同看法,小说着笔最多的,还有两位阿姨与形形色色不同人物的相处。其中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与雇主,二是与其他“阿姨”。而小妹阿姨和月娥与人相处的方式,更是有着显著的不同,这既与二人性格有关,也与时代的影响密不可分。大体而言,小妹阿姨为人“外热内冷”,而月娥则与她相反,是“外冷内热”。
  小妹阿姨自从十二岁开始做丫鬟,随小姐到张家数十年,一直把自己视作“张家人”。在她的回忆中,自己服侍了老太太一辈子,帮助她抚养子女,从小对他们严加管教,因此结下仇怨,在老太太走后被辞退;到了谢家后,她很快便没了开始时的拘谨,也把自己当作“半个家里人”,认為家中没了她不行,和好姆妈一起管教妮妮。与此同时,她还对张家念念不忘,常常讲起自己在张家时如何有权威,如何受尊重。甚至最后辞工,也是谎称张家又请她去了。除了积极融于家庭中外,小妹阿姨对妮妮尤其关切,妮妮晚上发烧时,是她带去医院,连妮妮的养父母都不知道;妮妮屡次因偷窃被罚,她也常为妮妮求情,敦促妮妮写保证书,以至于有分析者认为,妮妮在养父母处受尽冷落,只从小妹阿姨那里得到了一点温暖。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万方网查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