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的实现与约束因素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李建军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50期
  摘 要: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教学过程当中是一门基础性学科。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小学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认知度。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生活性,教师要达到教学目标,需要积极地进行引导,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将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同时,要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当中实际的案例与课程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世界观。小学实际上是学生刚开始接触社会,并且认识社会的初始阶段,在新课标的改革和推进当中。教师也清楚地了解到,良好的道德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活过程当中。所以教师要利用生活化的案例来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学习实际上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并且对社会有着基础的认知,加强学生对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更加了解和适应。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解和学习,由于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重要性。所以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教师要抓住学生的人格塑造期,使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认知都能达到综合性的提升,從而加强学生的实践性、经验性两个特点,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之下,提升学习成绩,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师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提升自我,了解到自我的不足,并且进行改善和提升,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适应力。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案例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社会当中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性,加强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实践程度,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实现现代课程的目标。
  三、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制约因素
  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小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
  第一,教学生活化的案例和方法过于片面,无法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效果,在我国现阶段的教学现状当中,教学生活化实质上就是对于理论的解答,现实化和情景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要有直观的认知和了解,教师在上课的过程当中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进行实践和尝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无法加深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无法真正地掌握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技巧。教师对课文知识点的过于解读,利用单一的转化方式来使情景现实转化,造成了教学生活化的单一性,从而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当中无法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利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感受到过多的压力,从而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习无法提起兴趣,甚至可能会出现厌学的心理。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根据新课改和现阶段教学需求所设定的,但是教师在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没有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来作为引导,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比较茫然,所以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四、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对策
  (一) 重视实践教学,进行深化改革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学习的过程当中,应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积极地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利用生活作为基础,让学生体会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体验,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社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通过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 开展探究活动,给予学生启发
  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还要把积极的学习环境拓展到课外活动当中,例如:开展道德大讲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利用课外教学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发展,在生活化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巩固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加强自己的道德水平。
  (三) 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灵活地运用教学素材来帮助同学们进行学习。还要积极地拓展课外知识,使同学增强对社会和生活的认知,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不能仅仅局限在教材当中,还要积极地利用教材以外的知识和案例,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内容更加多面性多样性,教师通过合理扩大教学内容来将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品德与社会课当中得到全面的提升。
  五、 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推动和要求下,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教师通过一系列的生活化教学使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并且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志东.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辨析[J].考试周刊,2017(75):180-181.
  [2]杜肆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6(3):168-169.


论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
公共图书馆与书香社会的建设
日本女性用语的特征及其社会背景分析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发展中前进
论“拆二代”的现状及社会问题
谈如何提高小学低阶段后进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与智力开发
档案管理社会化问题分析
在学校班级管理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作业设计的应用
语境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品德教育的教学艺术
利用多媒体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
谈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
申办2022年冬奥会对张家口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