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晚期书风与李北海书风比较研究
作者:陈琛 字数:8335 点击:
摘 要:关于赵孟頫晚年书风分期的研究古已有之,宋濂、吴荣光的观点为大多数学者、评论家、鉴藏家所认同,近代的王连起、刘九庵等也做过许多深入的研究,但都没有对赵氏书风的分期作出具体的划分,本篇论文提出的观点对此可以作个补充,对于研究赵孟頫书风分期的学者也可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赵孟頫;李北海;晚期;书风;比较
1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我的论文选题定为《赵孟頫晚期书风与李北海书风比较研究》,基于三点原因:一,我正在写赵孟頫晚年力作《胆巴碑》,对赵孟頫以及赵孟頫晚期书风有更为直接的了解,便于收集论文素材。二,经过对其《胆巴碑》的学习临摹与了解,遂对赵孟頫晚年书法产生兴趣。三,经过查证得知赵氏晚年师承李北海,所以找到关于李北海的作品,便于与赵孟頫晚年作品作图版类的对比考察。从而为书论中对于赵氏晚年师承李北海的论断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1.2 研究意义
元代赵孟頫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任道斌谈到赵孟頫一日能书三万字,《赵孟頫系年》中也有赵学士一日可写万字的记载,故今有赵氏传世作品甚多。因赵氏晚年作品甚多,故方便于资料的查找,陶宗仪《缀耕录》中说:“晚年则稍入李北海耳”,更有利于研究其晚年书风和李北海书风的比较师承关系,我经各方收集共收到图版资料17件,其中赵孟頫书迹14件,李北海书迹3件,都是二位书家代表之作。虽然既有成果对于赵孟頫书风的师承作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期,如明代宋濂(1310—1381)在跋赵孟頫《浮山远公传》时所谓的“三期说”:“赵魏公之书凡三变,初临思陵,中学锺繇及羲、献,晚乃学李北海”,宋濂的这种论断被后来的很多鉴藏家和评论家所认同,清代广东的吴荣光(1773—1843)在题赵孟頫延祐七年(1320)所书之《杭州福神观记》时也说:“松雪书凡三变,元贞以前,犹未脱高宗窠臼;大德间,专师定武《褉序》;延祐以后,变入李北海、柳诚悬法,而碑版尤多之”,将赵氏书风演变的时间概括得更加具体,与宋濂之说大致相近。刘九庵著《赵孟頫的书法》中谈到元贞以前也就是元贞元年1295年之前赵孟頫42岁以前,大德年间也就是大德元年1297年~大德十一年1307年赵孟頫44岁~54岁之间,延佑以后也就是延佑元年1314年之后赵孟頫61岁之后,由此可知赵氏晚期书风在61岁之后。当然,简单地将赵孟頫的书风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三个时期太过于片面,我只是以此为据对赵孟頫晚期书风的晚期做了一个简单的鉴定。但是由于缺少直观的图版分析和对比,因此,对赵氏晚期书法作品与李北海书法作品的图像对比研究对于研究赵氏书风的师承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
1.3 研究综述
赵孟頫的艺术活动及其书画成就早已为学术界所熟知并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但知从民国时期广东学者冼玉清(1895~1965年)在1933年发表《元赵松雪之书画》以来,海内外学者已有大量论文,著作问世,有关仕途方面的研究有余方德《赵孟頫的出仕及其一生》一文,《江南论坛》1998年第9期(总第92期);有关其书风方面的研究有朱万章《赵孟頫早晚期书风简论》一文,《东方艺术》(2006年04期)和陈一梅《“定武兰亭”与赵孟頫书风》一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03期);有关其具体作品的考察有杨立言《赵孟頫的书法成就及他的》一文,《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有关其与其他书家各方比较研究的有王俊《赵孟頫与董其昌书法比较研究》一文,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和王德义、李鸿智《李邕与赵孟頫书法艺术之比较》一文,《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3期);有关其生平、绘画、书法、名号、印款及鉴定方面的研究有《中国书法全集》43卷44卷,荣宝斋出版社(2002年版);有关其师承、书论、艺术评价方面的研究员有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有关系年方面的研究有任道斌《赵孟頫系年》,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有关分期方面的研究有:1.《书法丛刊》第十七辑王连起著《从看赵孟頫晚年书法艺术》对于赵孟頫书风分期的问题,其中写道“赵孟頫书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四十五岁以前的早年书、四十六岁至五十四岁的中年书、五十五至六十岁的中晚年书和六十一岁以后的晚年书”这与宋濂的“三期说”观点一致。2.《书法丛刊》第十辑刘九庵著《赵孟頫的书法》从赵孟頫书法风格的演变和赵孟頫书法的个人特点俩个方面对赵孟頫的书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刘九庵在赵孟頫书法风格的演变中也谈到了关于其书风分期的问题,其中写道“宋濂题赵书《大洞玉经》说:‘书法屡变,初临思陵(宋高宗赵构),后取则钟繇和羲献,末复留意李北海。文嘉沿袭此说,大略相似。’吴荣光题赵氏延佑七年所书《杭州福神观记》卷,说的更较具体:‘松雪书凡三变,元贞(一二九五年,四十二岁)以前,犹未脱高宗窠臼;大德间(一二九七~一三零七年,四十四~五十四岁),专师定武褉序;延祐(一三一四年,六十一岁)以后,变入李北海、柳诚悬(公权)法,而碑版尤多之。’”这与文章开始提到的“三期说”观点一致3.《书法丛刊》第十辑穆益勤著《赵孟頫的几件行书》笔者通过对赵孟頫中年三十岁以后的行书题王献之《保母碑》;四十岁以后的题韩滉《五牛图》;五十岁以后的题周文矩《子建采神图》以及晚年六十岁以后的《绝交书》和为南谷师弟子袁安道书诗二首等作品为例,详细阐述了赵孟頫早中晚期行书的发展变化。4.《书法丛刊》第十辑车已行著《从看赵孟頫的中晚年书》一文,通过对赵孟頫《故总管张公墓志铭》的考证,继而谈到赵孟頫书法的分期问题,车已行在文中也提到了明代宋濂对赵孟頫书风分期的“三期说”,且在文中作者明确写道“中年(四十岁)”、“晚年(五十四岁以后)”,这对于有关赵孟頫书风分期的各个时期给出了具体的明确的时间,有利于后学之士对于赵孟頫书风分期的具体问题进行参照学习。5.《书法丛刊》第十辑王连起著《谈所刻赵孟頫书》笔者通过对《三希堂贴》所刻赵孟頫书法作品的存世状况的统计,大概的得到其早年、中年和晚年的一些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也可大致对赵孟頫的书法分期分为三个时段,通过这些时期不同的书法风格,我们也可得到赵孟頫不同的师承和不同的学习轨迹,这对于研究赵氏书风的分期问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等等各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但是对于赵孟頫晚期书风的晚期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时间,即使给出了时间也只是对古人观点的解读,没有做出实际具体的比对说明,也没有具体的提出是从什么时候的哪件作品开始赵氏书风就已经进入晚年书风的写作风格了,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赵孟頫书风,探求赵孟頫晚年书风的具体分期下面我做了一些史料考察。
2 关于赵孟頫书风评述的史料考察
文献中对于赵孟頫的书风评述大都集中于与之同时期的元代和之后的明清时期,所以翻找的书论著作大都集中于元明清时期,也有少量著作来自民国时期,如《辍耕录》、《书法雅言》、《庚子消夏记》、《艺舟双楫》、《书林藻鉴·书林纪事》等等,其中对于赵孟頫这个在元代乃至整个书法史上都具有影响力且自成一家的人来说,各家评述各执一词,有褒有贬,其中不乏有对其书法用笔结体的评论,而关于赵孟頫学书师承的记载有很多,其中元代的陶宗仪就有“晚年则稍入李北海耳”的记载,对于赵孟頫师承李北海的这一观点,明代的王世贞也持相同观点,只是王世贞认为赵氏虽师法李北海但没有李北海书法的“佻”和“劲”,清代的杨守敬也有“胎息李北海”的记载,这些文献资料对于研究赵孟頫晚年书风特点及其师承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可多方面了解时人对于这位书坛巨擘书写风格的种种评价,从其中的评述中也可对赵孟頫的书法特点做一些具体的全面的了解,对于日后深入学习研究赵孟頫及其书风特点也有一些帮助,其具体内容如下表:
赵孟頫以书法称雄于世,专以古人为师。篆书取法《石鼓》、《诅楚》;隶书师法梁鹄、钟繇;行书则师法二王,不混合当代书体。他的书法人们都知道是从学习二王中来的,但他晚年书法则学习李北海法,陶宗仪曾经看见一卷《千字文》,认为是唐代人写的,绝对没有一点一画像赵孟頫的法度,但是看到最后了才知道这是赵孟頫写的。由此可知赵孟頫学书的认真刻苦钻研的程度之深无人可比,能取得开一代书风之先河的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
王世贞认为赵孟頫各种书体都有师承,没有必要自己杜撰。有评论者讥讽赵孟頫的书法像奴书,仅仅工于模仿没有自己的特色,这样的评价有点过分了。但是说他不通过第三者径直继承王羲之的书法,我也是不敢相信的。赵孟頫小楷师法王羲之的《黄庭经》和《洛神赋》,在精致工巧之中,有时也会出现平庸的笔法。碑刻学的李北海,李北海的字虽然看上去轻巧但是有骨力,赵孟頫的字虽然看上去比李北海的厚重些但是比之北海尚缺骨力。只有行书极得二王笔意,但是中间没有写好的地方也很多,不值得都看。赵孟頫的书法在宋代书家之右,比之唐代书家还有一些差距。
赵孟頫学书直取晋唐,清代的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就曾谈到“吴兴用意结体,全以王士则李宝臣碑为枕中秘,而晋、唐诸家,亦时出其腕下”。且《艺舟双楫》中对于赵孟頫书法特点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比喻,并且对赵孟頫的字进行了很高的评价和赞誉,说赵孟頫的字,虽然用笔平顺,但是起笔收笔之处,都有曲折停蓄,在赵孟頫之后再学赵孟頫的人,虽然看上去很相似,但是起笔收笔中蕴藏的曲折停蓄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一个干净利落的字的外形。这只是一时抄经书的人和官府中的小吏所追求的,过不久就会烟消云散的。
清代杨守敬《学书迩言》对赵孟頫更是褒赏有加,从中也可以看到,赵孟頫学习碑刻留存下来的东西是最多的,而他学碑也是学习的李北海,并且达到能高出宋代人,又比本朝的人好的地步。
3 实例考察
以上文献资料可以看出赵孟頫书法从二王中来,王世贞和杨守敬谈到了赵孟頫碑刻学李北海,但只是证实了赵孟頫师承过李北海,却没有具体的时间,从什么时候的哪件作品开始师承李北海的,为了探寻这一疑问,找了一些赵孟頫和李北海的作品,通过对赵孟頫作品的调查(详见附录),针对其50岁大字楷书作品《玄妙观重修三清殿记》(后简称《三清殿记》)和其56岁所书大字楷书作品《妙严寺记》与李北海墨迹本《出师表》为参照发现许多用笔结体方面有相类似之处。(见图1)
(1)“子、孝、了”中关于“子”和“了”字的竖钩的比较,“子”和“了”字的横折起笔都是露锋起笔,向左有一个动作,之后才顿笔写横,竖钩包含了两种写法,一种平钩,一种直钩,平钩在钩的时候都有顿笔,在钩与竖交接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竖的下面有一些小的突起,而且平钩的钩都比较长,竖钩的钩下面的也都是有一些拱起的弧形,说明他们在写这个钩的时候用笔也是相似的。
(2)“有、依”字的比较,“有”字最大的相似点就是写撇的时候,两书家都习惯露锋起笔写一个小短横,然后才开始转换笔锋写撇,“有”字下面的月字旁,左边的竖下面收笔稍重,且有向右下角倾斜的笔意,横折钩也都相类似,选“依”字是因为从“依”字的点画用笔上也能感受到赵字的感觉。
(3)“临、距、臣、师”字的比较,它们中大都有一个臣字,竖的起笔都向右下角顿笔,行笔由重到轻,在由轻到重,最后回锋收笔,且每个竖画都有一些向外弯曲的笔意,有的比较明显一些,有的则不太明显,横折露锋起笔,行笔越来越轻到折处调整笔锋,在由重到轻运笔,两人的行笔过程都极其相似。
(4)“门、间、开、关、闻”字的比较,这几个字都有门字框,这些门字框有一个共同点,左边短右边长,门字右边的横折钩的折很长,且是两头重中间细,稍稍有一些向里的弯曲,看上去富有弹性,钩不长,也是两种写法,平钩水平出笔,竖钩向上30度出笔,两种钩的下面都有三角形的顿笔。
(5)“不”字的比较,横画都是起笔重,收笔重,撇都是直的斜撇,中间的竖都会带一个钩,且不会比撇低,最后的点很长,由轻到重,收笔时回锋出钩,整个字的字形都偏扁。
(6)“而”字的比较,字形相似都偏扁,横折钩的横都是左低右高,横折弯钩的弯停蓄曲折都很含蓄,钩都是平钩,下呈成一个三角形,上面偏水平。
(7)“天、夫”中关于捺笔的比较,捺脚波磔处用笔含蓄,每个捺脚的上方都有向上拱起的弧形,说明两位书家写捺用笔相似,且都是平行出笔,字形也很类似。
(8)“谁、议、谙、记、诸、语、讳、诟”字的比较,这些字都包含了一个共同的言字旁,虽繁简各异,但也可从中找出类似的用笔痕迹,如点画露锋起笔,上尖下圆,口字的短竖写成点,向里倾斜。
4 结论
关于赵孟頫的书风分期问题从古到今研究者颇多,但最后的观点却很相近,其中以支持明代宋濂关于赵孟頫书风分期的“三七分”和清代吴荣光的居多,而清代广东的吴荣光也只是在宋濂观点的基础上作了更为具体的时间划分,以后的学者对于赵孟頫书风分期的观点也大都出自于这俩人,我的论文也是通过此二人的观点展开的,通过宋濂的“赵魏公之书凡三变,初灵思陵,中学钟繇及羲、献,晚乃学李北海”的“晚乃学李北海”一句得知赵孟頫晚年书风跟李北海有师
承关系,吴荣光也有“松雪书凡三变,元贞以前,犹未脱高宗窠臼;大德间,专师定武《褉序》;延佑以后,变入李北海、柳诚悬法,而碑版尤多之”的说法,说到“延佑以后,变入李北海、柳诚悬法”,从赵孟頫系年中可以查到延佑元年是1314年,赵孟頫61岁时,也就是说吴荣光的观点认为赵孟頫61岁以后才开始学习李北海法的,通过和宋濂的观点对比,大致得出一个推理,赵孟頫晚年书风分期的晚年或许是在他61岁以后。由于赵孟頫晚年多大字楷书作品,且楷书作品方便于比划字形的分析对比,所以选了《仇锷墓志铭》、《杭州福神观记》、《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由于在挑选作品的时候发现其50岁所书《三清殿记》和56/57岁所书《妙严寺记》的字形笔法和上述三幅作品很相似,所以在进行对比的时候加了此2幅作品。本篇论文主要写赵孟頫晚期书风与李北海书风的比较研究,所以也找了李北海的一些作品,有墨迹本的《出师表》,行楷代表作《法华寺碑》和行书代表作《李思训碑》,方便和赵孟頫做师承关系方面的对比研究。在进行对比的过程中证实,赵孟頫晚年确实师承李北海,宋濂和吴荣光关于赵孟頫晚年学习李北海的说法在论证中也得到了证实,但是同时也发现,赵孟頫在其50岁所书《三清殿记》和56/57岁所书《妙严寺记》也有师承李北海的踪迹(见图2、图3),这样对于宋濂说“晚乃学李北海”观点的“晚”就有一个相对直观的说法,这个“晚”应至少在赵孟頫50岁时,同时也推翻了吴荣光“延佑以后,变入李北海、柳诚悬法”的观点,按着吴荣光的说法,赵孟頫至少在大德七年就已经开始师承李北海了。论文的最后通过李北海的《出师表》和赵孟頫50岁所书《三清殿记》,56/57岁所书《妙严寺记》做了图版类的表格的分析对比,更为明了直观的证实了我在论文中对于赵孟頫晚期书风关于晚期具体时间提出的观点。
注释
任道斌《赵孟頫系年》,“闻赵学士言,一日可写万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P10
任道斌《赵孟頫系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P8
宋濂跋赵孟頫《浮山远公传》,
吴荣光跋赵孟頫《杭州福神观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书法丛刊》第十辑,文物出版社出版,1986年版P4
冼玉清:别署琅轩馆主,西樵山人,建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著有《赵松雪书画考》、《广东艺文志解题》等,参见异天、戈德主编《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P895
《元赵松雪之书画》发表于《岭南学报》1933年第二卷,第四期P1
《书法丛刊》第十七辑,文物出版社出版,1989年版P20
《书法丛刊》第十辑,文物出版社出版,1986年版P4参考文献
1:著作文献
[1] 孙退谷《庚子消夏记》卷二,清刻本·乾隆已亥知不足斋本
[2] 中田勇次郎编《书道艺术》(第七卷)中央公论社,1972年版
[3] 杨守敬《学书迩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12月初版
[4] 包世臣《艺舟双楫》,《艺林名著丛刊》所收,[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初版,1983年3月初版
[5] 任道斌著《赵孟頫系年》,[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 马宗霍著《书林藻鉴·书林记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7]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卷一、卷二、卷六、卷九, [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1992年
[8] 文物编辑委员会编《书法丛刊》第十辑,[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9] 文物编辑委员会编《书法丛刊》第十七辑,[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10] 吉田良次著,吉田实编《赵子昂》,[M]东京:二玄社,1991年版
[11] 异天、戈德主编《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2]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编《赵孟頫国际书学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版
[13]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赵孟頫研究论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版
[14] 王连起、郭斌编《赵孟頫墨迹大观》(上下两册),[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15] 傅阳华著《赵孟頫》,[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16] 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43、44卷,[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2年版
[17] 黄惇著《从杭州到大都:赵孟頫书法评传》,[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该文最初发表于《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省博物馆编),[M]上海:西泠印社,2000年版,《中国书法全集·赵孟頫卷》,[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2年收录,,《从杭州到大都——赵孟頫书法评传》单版收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当代书法理论论文集系列·风来堂集——黄惇书学文选》单版收录,[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年
[18] 赵维江著《赵孟頫与管道升》,[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19] 马琳著《赵孟頫》,[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0] 张弘主编《赵孟頫书法鉴赏》,[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
[21] 陈玉堂编《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全编增订本),[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2] 孙宝文编《尺牍九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23] 陈云琴著《松雪斋主:赵孟頫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4] 徐邦达著《徐邦达集五·古书画过眼要录》,[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6年版
[25] 楚默著《楚默文集七·元明书法史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版
[26] 李铸晋著《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27] 任道斌辑集/点校《赵孟頫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版
[28] 金开诚主编《杰出的书画大家赵孟頫》,[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
[29] 崔尔平编《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辞书出版社,2011年5月初版
2:论文文献
[1] 黄惇著《赵孟頫书法艺术论》,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
[2] 徐利明著《赵孟頫三论》,《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所收,[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
[3] 杨尔著《杨维桢与赵孟頫比较》,《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所收,[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
[4] 杨元元著《对历来赵孟頫书法艺术批评的批评》,《书法研究》总第一二三期,[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
[5] 黄惇著《赵孟頫书法研究二题》,《书法研究》总第一二四期,[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
[6] 唐伯藩著《谈赵字的用笔和结构》,《书法文库·翰逸神飞》,[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7] 刘龙庭著《赵孟頫的书法艺术》,《书法文库·群星璀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8] 王宏理著《赵孟頫及其墨迹》,《书法文库·名篇佳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9] 王连起著《赵孟頫》考,《书法文库·名家讲堂》,[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10] 王连起著《再谈赵孟頫书法的真伪问题》,《书法文库·名家讲堂》,[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