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广西壮族丧葬仪式的响铜器研究

作者:关雪敏 赵颜 字数:5128  点击:

摘 要:在壮族人所有仪式里,最为隆重肃穆的是丧葬仪式。壮族人在丧葬仪式里的详细流程与响铜器的应用均体现了灵魂不灭的观念以及祖辈相传的守孝尽孝伦理。文中分析了壮族丧葬仪式的详细流程和响铜器的社会功能:信号、娱尸。

关键词:壮族丧葬;丧葬仪式;响铜器;师公舞

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苍茫宇宙之中,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了非常系统的丧葬仪式,既要让死者安息,也要让活人安宁。当一个人走完人生最后的旅途时,亲戚友人要哀悼、纪念、评价亡人,寄托哀思。丧葬仪式包括殓殡葬拜诵哭泣等一系列的仪礼。

1 广西壮族丧葬仪式

壮族人有各种各样的仪式,最为隆重肃穆是丧葬仪式。壮族的丧葬形式有岩葬、悬棺葬、火葬、土葬。自清明以来,逐渐流行土葬。到了现代,仍是以土葬为主。尽管现在政府大力倡导火葬,以节约耕地,减少浪费,但当地壮族仍然延续传统的土葬习俗。在广西壮族人们的观念里,葬礼既是对死者生前的追悼亦是对死者进入另一世界的祝福。壮族人们都信仰道(公)教、师(公)教,于是整个丧葬仪式基本上都是由道公、师公主持、完成。

壮族丧葬仪式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壮族特殊的民族风俗,研究广西壮族丧葬仪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壮族风俗及其道公、师公的信仰。

响铜器作为壮族丧葬仪式最重要的道具,历来对其研究主要是从其所演奏的曲目出点,而忽略了其本身具备的社会功能。

广西壮族丧葬仪式主要有送终、报丧、入殓、封棺、停灵、出殡等流程。

2 广西壮族丧葬仪式流程

广西壮族人们的丧葬仪式复杂多样,既有社会礼仪的特点,又有人类处理死者的信仰行为。老人临终,家人尽可能陪伴在其身旁,以示最后的告别。而有的地方,人死后由孝男、孝女到河边或井边投钱币、烧香焚纸钱以“买水”浴尸,然后鸣枪、放炮、敲锣打鼓或嚎啕痛哭以向四方乡邻报丧。入殓时,一般要请师公或道公打斋超度亡灵,择吉时出殡、择风水宝地而葬的习俗也普遍流行。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壮族人们的丧葬观念有所转变,部分乡村的丧葬礼俗开始变得越来越简单,不过大体上还是保留了丧葬仪式里的重要流程。以下是壮族人们丧葬仪式里最为重要的流程:

2.1 送终

一般来讲,老人要死了,如果是在医院就医,医生都会提早提醒家人赶紧送回家,无法救治了,让家人早准备丧事。或者老人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会闹着出院,回家过世。在他们的意识里,一定要死在家里,不然下到地府,会成为孤魂野鬼,逢年过节的时候也收不到亲属在阳间寄化的纸钱或被请回来享用香火,会成为穷鬼,任恶鬼欺凌。在广西,还有一个普遍的认识,老人不能在床上断气,如果在床上断气,叫背床板,意思是没有后人接床了,也就意味着绝后了。所以,亲人会提前在众人祠堂铺好禾草,摆起纸钱、香烛鞭炮、寿衣、黑纱等物品。告诉近亲,让他们早做准备,或者及时回家给老人送终。

由此可见,老人必须要在家里去世,但是又不能在床上去世,家属把临去世的老人放置在祠堂的禾草上,然后家属跪在老人前面给老人送终。

2.2 报丧

当死者咽气之后,主人家放鞭炮或者敲丧锣来报信。用来敲丧的锣与一般的铜锣相似,只是尺寸更大。锣声沉重,曲调悲壮,充满煞气,“呔啦——呔啦——”这样的声音一次四下,重复多次,意思是告诉乡里乡亲“死啦——死啦——”这就是所谓的“丧锣”。在民间有“神三鬼四”的说法,即祭神或者红喜事,人民当敲锣“三”数,而丧礼是白喜事则用“四”数,在当地,“四”等于“死”的发音。

在向宗族兄弟报丧的时候,孝子会逐一到宗族兄弟住房很远的地方报告丧事,哭着请求兄弟帮忙处理丧事。对于别的亲属,主人家会打电话告知丧事,等到亲属来到自己村口的时候,要拿着利是出去迎接,也是亲属家里有多少人就会给多少个利是。

报丧结束后,主人家会在乡里乡亲的帮助下,第一时间请来师公为死者举办丧葬仪式。

2.3 入殓

入殓是先人家属最悲痛的时刻,一般都会大声痛哭,一旦盖上棺木,便再也见不到先人了。入殓时,孝子孝孙为先人换上新买的寿衣寿裤(寿衣是四件,寿裤是三条),修整遗容,之后就是对新人进行入殓。入殓是把先人从原来的禾草上放进棺木里,棺木里会铺上黄被子和百里红面锦被,寓意“铺金盖银”,希望先人在地下能够有金有银,不被穷鬼欺凌。

入殓时,会将死者的脚最先放进棺木,然后慢慢地将尸体平放进棺木内。棺内也会摆上先人的旧衣物或者先人的心爱之物。

大号声音低沉中带有很强的力量穿透力,没有旋律,只有声音强弱,起着制造悲伤气氛的作用,因此会一直伴随整个入殓活动。师公会唱念祭文,祭文的内容跟报户口是差不多的,报上先人的名字,出生年月日,何时死,哪里人,怎么死,同时还要指引亡灵进入地府,防止亡灵走错地方导致灰飞烟灭或者成为孤魂野鬼。

入殓结束之后,师公会带领先人的后辈,饶棺木走九圈,最后看先人一眼,最后三跪九拜,祈求先人亡灵得到超度,往登仙境。

2.4 封棺

在封棺的时候,孝子必须立在棺口用手拍打棺木九次,师公会口念法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生灭寂灭,双成双亡,相则生灭,性则绝对”。此时,众孝子跪立棺头,围着棺木大声痛哭。最后,孝子孝孙钉下棺材钉,又称“子孙钉”。也有等到出殡前才钉下棺材钉的。

2.5 停灵

先人遗体封棺之后到出殡之前,这段时间棺枢停在祠堂里,称为停灵阶段。停灵的时间,各地不一,一般是二、三天,有的七、八天,个别二十天以上。停灵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守灵、做道场和亲友吊唁。道场的内容繁多,有的地方以道公为主,有的地方以师公为主。上林县新联、下江、洋渡一带,讲排场的要师、道、僧三教齐全。

2.6 出殡

出殡,,俗称上山、送葬、发丧,就是把装有先人的棺材送到事先选好的坟地下葬。出殡时间多为早上的八点到十一点之间,极少有过午的。在出殡前,送丧人会在光天露地吃“送丧饭”(或叫“白喜酒”),菜谱必有豆腐,据说吃了豆腐,后代会托先人的阴德,会长命百岁。

只有孝子孝孙等少数亲属会送丧到达墓地,执挽联的人会在到达某一个地点(地点一般都是事先约定的)之后,扯下挽联,然后把竹竿扔掉,返回。其他亲属看到执挽联的人开始返回,马上会跟着返回,尤其是丧家女眷,基本上是不会送先人上山的,这是一些送丧的禁忌,当地人没有给出什么很好的解释,说是自古如此。在整个送丧的过程中,小孩子们会被大人一直提醒不能朝后看,一定要注意朝前看,否则会不吉利。

2.7 下葬

广西壮族的下葬习俗主要有一次葬葬和二次葬两种。一次葬是连棺埋下后一般不再移动,除非占卜说坟山风水不好,或葬后家里发生重大事故,才另外选择风水宝地进行迁葬。二次葬是连棺埋下三五年后,先人肉体基本腐化只剩骨头的时候,进行拾骨再葬,亦称“拾骨葬”。

整个丧葬仪式都体现了壮族人们对鬼神的崇拜和道公、师公信仰,在壮族人们的观念里,只有经过了这些道公、师公主持的仪式,死者的一生才算圆满。

3 广西壮族丧葬仪式的响铜器

在广西壮族丧葬仪式里,响铜器是最重要的道具,使用到的响铜乐器主要有唢呐,铜锣,铜镲等。各种乐器在丧葬过程中的用途如下:

唢呐:又名喇叭。响铜乐器之一。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由于唢呐大小不同,其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最常见的有四个调:D调、降B调、C调、G调。在丧葬过程中,唢呐几乎贯穿整个仪式,最常听见的唢呐声是“滴嘟滴嘟哒”“滴嘟滴嘟哒哒哒”这样的重复音律。

镲:又名钹。响铜乐器之一。主要有大镲(钹)和小镲(钹),它们是由两个圆形的铜片(直径由15厘米到69厘米不等)互相撞击发声的。在丧葬仪式里,镲的节奏很简单,每一个强拍轻敲一下,不需要添加花样。也有乐手会根据当时的气氛,自然发挥,强弱拍都敲上一下的。

锣:响铜乐器之一。锣身为一个圆型弧面,多用铜锡合金制成,其四周以本身边框固定;锣棰为一木棰。锣身大小有多种规格,小型锣在演奏时用左手提锣身,右手拿棰击锣,大型锣则须悬挂于锣架上演奏。铜锣音响低沉、洪亮而强烈,余音悠长持久。在丧葬仪式里主要使用铜锣来表现一种紧张的气氛,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效果。铜锣除了在一开始敲丧锣报信之外,也是与镲一起伴奏用的。节奏很简单。锣镲一起等待“滴嘟滴嘟哒”、“滴嘟滴嘟哒哒哒”之后,及时跟上,敲出相对应的“叉切当”“叉切当当当当”。

在整个丧葬仪式过程中,锣鼓有两个明确的用途:过场和伴奏。过场锣鼓主要用于师公唱诵曲目链接或者仪式中的衔接,体醒人们仪式的开始或者仪式的结束,起到仪式的渲染作用。而伴奏锣鼓多用于师公的唱诵法语的过程中,其音律根据唱诵内容不同,会有不同的伴奏。

常用的过场锣鼓经:

I 2/4 当叉 当当当|叉当当 当叉|当叉 当当当|叉当当 当当当|叉当当 当||

II 2/4 当叉 当当当|叉当叉 当 0|当当当当 叉当当|叉当叉 当 0|当当叉 当||

III 2/4 当当当 叉当当|叉当当当 叉当当|叉当当 叉当当|叉当当当 叉 ||

常用的伴奏型锣鼓经:

Ⅰ 2/4 ××××| ××××||

Ⅱ 2/4 ××× ××× |×××× ||

Ⅲ 2/4 ×× |××||

Ⅳ 2/4 ×× |××× |×0 ||

响铜乐器始终贯穿丧葬仪式,或为师公、道公念唱时伴奏,或提醒衔接流程,或为丧葬仪式营造气氛等,在丧葬仪式中发挥重要作用。

4 广西壮族丧葬仪式的响铜器功能

壮族人们的丧葬仪式始终离不开响铜器,离不开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特定的人群以及特定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其价值可谓重大。响铜器作为整个丧葬仪式里重要的演奏乐器,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功能:

4.1 信号功能

临近村民在听到“呔啦——呔啦——”的锣鼓声之后,就会知道是有人去世了,村民会相互询问是哪家的老人去世。壮族有句俗语“婚姻槟榔,死丧咚锵”,意思是像结婚红喜事请客是有选择性的,主人家有槟榔请你,你才能前去祝贺;而白喜事(丧事)只要主人家击鼓敲锣,闻者必须不请自来,前去帮助发丧。在壮族红白喜事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红喜事,到主人家帮忙的多是女性村民,而白喜事里,过去帮忙的则多是男性村民。

4.2 娱尸功能

娱尸,是一种南方民间常见的现象,与锣鼓乐紧密联系。虚岁满60岁的老人因病或年老而去世,都算寿终正寝,在壮族地区(其实应该可以说是整个广西地区)均可认为是“喜丧”,也就是平时说的“白喜事”。在丧葬仪式的过程中,响铜器的演奏不仅仅体现亲属的悲哀之情,还要体现一种喜庆之意,吹奏的乐曲也可以是很欢畅的。

对壮族人来说,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意味着开始。先人在这个世界历经艰辛苦难或者享尽人间繁华之后离开了他的亲人,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娱尸的精神基础来自于灵魂不灭的观念以及祖辈相传的守孝尽孝伦理。亲人远逝,悲痛之情无法抒发,呜咽而发悲歌,动容而舞之,让亲人在人间的最后一程能够看到后人的留恋与不舍,这是生命的悲歌,也是生命的欢歌。丧葬中的生之眷恋与死之恐惧同时占据了亲人的心理,远远超越了一直以来的生死观。丧葬仪式中的“喜庆”之意是对自己未来死亡的预见,反映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与无奈,于是为自己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认为死亡会把人类带进一个新的世界,亡灵会在新的世界里幸福生活。

锣镲等响铜器作为丧葬仪式中的重要道具始终伴随整个娱尸活动,很好地表现了丧葬仪式过程中既悲戚又欢庆的气氛。

5 总结

民俗活动是民间音乐的重要载体。民俗活动生生不息,民间音乐自当源远流长,而响铜乐器作为民间音乐的重要器具也可以谋得生存空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种情况就会挤压民俗活动的生存空间,使得民间音乐逐渐消失,响铜乐器在民俗活动的使用空间也在逐步缩小。通过记录响铜乐器在壮族人丧葬仪式中的运用情况,笔者不仅希望它成为民俗活动研究的基础资料,还希望它可以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成为学者、社会、政府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晋南丧葬锣鼓考述》[J],杨永兵,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2期,第57-65页

[2]《丧葬习俗与戏曲文化传播》[J],陈建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报,2012年第02期,第12页

[3]《壮族师公文化初探》[J],覃乃昌、潘其旭:《壮学论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6月,第526—536页

[4]《广西壮族师公舞的生态研究》[J],罗红流,艺海,2011年06期,第113—114页

[5]《壮族师公舞及其文化特征研究》[J],钟宁,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64—68页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