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浦宋代家族墓碑
作者:曹典 字数:2652 点击:
摘 要:上海地区的宋代家族墓碑极为少见,民国出土的《宋故都监杜公墓碑》亦即杜申之墓碑保存至今,结合文献中所载其父杜国珍墓志,可以勾勒出宋代青浦杜氏家族发展脉络。这些家族碑文是后人研究宋代小官吏和地方绅士的家庭结构、婚姻状况、年龄结构、墓葬风俗、社会风尚及碑文撰写方式、特点等的珍贵史料。
关键词:青浦;家族墓碑;杜国珍;杜申之
《宋故都监杜公墓碑》保存基本完好,青石质,高92厘米,宽52厘米,厚14厘米。额为篆体,文为行书,碑文书写秀丽,镌刻者刀法娴熟,有较高的艺术性。此碑于民国年间出土,出土地点没有记载,后移至曲水园,1959年曾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移至青浦博物馆保存,不再列为文保单位。杜公申之史书虽然无载,幸运的是,光绪《青浦县志·懿行传》有其父亲杜国珍的传记,《名迹下》更记有他的碑文,该碑光绪二年(1876)年发现,原物已经查找不到。
杜氏大族,延绵不绝,有一支迁往江南,定居在华亭。子碑有“世居嘉兴府华亭之章庙”,章庙即今章堰,北宋章庄敏公章楶曾为华亭盐监,在此筑堰,故名。父子碑志互补,杜氏宗脉更为清晰。杜国珍曾祖永、祖显,都没有做官,祖母为马氏。父亲祥为迪功郎,母亲王氏封孺人。杜国珍为从义郎。其妻沈氏,也封为孺人。他育有五男二女,孙辈十三人,曾孙辈七人,杜国珍一家四世同堂,可谓枝繁叶茂。杜申之是国珍的第五子,生有二男三女,去世时只有长女出嫁。
杜国珍初为承信郎,后为戎司属官,他喜欢读书,但对仕途并没太大追求。他在江边筑屋,享受田园之乐。他办的两间私塾学古、桂芳也很有生机。杜国珍笃信佛教,在家乡建造普光寺,经常向僧徒捐献财物,辟有专门的庵堂方便地方贤达参拜。国珍造福桑梓,经常用田产代替同乡百姓繁重的劳役,也修建义冢埋葬穷苦百姓。他建造庙宇、修桥凿井。正因为他的德行熠熠生辉,光绪《青浦县志》将其列入懿行传,以将他的光辉业绩流传于后。其子杜申之年轻时学习儒家学说,力图以科举致仕,无奈科举之路走不通,通过关系得了一个承信郎的小官,后任钱清镇镇监兼巡检,经考察合格后,升为承节郎,可惜还没有去常州兵马监押上赴任,就因病去世。杜申之性格温厚通达,喜怒不形于色,在家孝敬祖父、父亲,尊敬兄长,疼爱子侄,闲时以书画自娱。
杜国珍享年八十二岁,不过他的四个儿子均早早的离开人世,去世时仅留有二儿子。杜申之享年四十一岁,仅及其父一半的寿命,父子二人均去世于嘉定八年(1215)。申之四月十二日去世在先,也许老父亲听到了儿子的噩耗,经受不住四子相继离世的打击,几天后就撒手人寰。父子俩葬于当年的十二月十三日。父亲杜国珍葬在了新江乡之原、普光寺前,《懿行传》更将藏地具体到新江乡松泽里,父碑没有记载其妻是否去世,依体例推测王氏当时还健在;儿子葬在了海隅乡筦浦之西原,与十四年前去世的妻子董氏合葬。父子俩没有葬在一地出于何种原因,不得而知。
宋代有地位和身份的人死后都有墓碑、墓志和行状。杜国珍墓碑中提到“其详则见于宣教郎太学博士陈公伯震之行状、朝请大夫试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任公希夷之墓志。”可见墓碑之外还有行状、墓志。吴曾《能改斋漫录》中提到:“自唐以来,未为墓志铭,必先有行状,盖南朝以来已有之。”行状多为死者家族、亲朋、门生、故吏所撰,述其一生事功或道德,然后再请名家撰写墓志铭。杜申之墓碑也提到“尚当求铭与贤有文者,以垂不朽云。”
上海地区宋代墓碑不多,仅数十篇,家族墓碑更为少见,除青浦杜家外,还有嘉定周家、奉贤于家等家族墓碑。这些家族碑文是后人研究宋代小官吏和地方绅士的家庭结构、婚姻状况、年龄结构、墓葬风俗、社会风尚及碑文撰写方式、特点等的珍贵史料。
墓志原文:
宋故都监杜公墓碑
先君姓杜,讳申之,字伯禄,世居嘉兴府华亭之章庙。曾祖显,故不仕;曾祖妣马氏;祖祥,故迪功郎;祖妣王氏,孺人;父国珍,故任从义郎;妣沈氏,封孺人。先君生于淳熙乙未九月十五日,幼服儒业,以科名为意,蹭蹬不偶。勉就皇后亲属,补承信郎,材武合格。初任监绍兴府山阴县钱清镇兼巡检,满替磨堪,转承节郎。次授常州兵马监押,未赴,间婴疾,卒于正寝,时嘉定八年四月十二日也,享年四十有一。娶董氏,先十四年而卒。再娶钱氏,吴越忠懿王五世孙濠梁郡丞钱菶之仲女。男二人,士熊、士龙。女三人,长适主管皇太子宫生料库陈仲炳,余未行。先君温厚通练,喜愠不形于色,奉先大父至孝,事所生允恭。敬兄友侄,雍睦无间言。平居以翰墨自娱。易箦之日,闻者嗟悼。人物气概,众期远到,遽止于斯。呜呼!即以是年十二月十三日葬于本县海隅乡筦浦之西原,与前妣董氏合祔焉。士熊痛深创巨,欲报罔极,谨泣血百拜,叙大槩以纳诸幽,尚当求铭与贤有文者,以垂不朽云。
婿陈仲炳填讳
丁彦刊
杜国珍墓碑
公杜姓,讳国珍,君宝其字也。系族著声,历世不绝。其后徙居江南,游宦檇李,而因家华亭。曾祖永、祖显,潜德不耀。父祥,迪功郎。公初授承信郎,累仕戎司属官。少嗜学而不务进取。卜筑江皋,雅有园池之乐,以功名付后嗣。辟家塾二区,曰学古、曰桂芳,诜诜有声。场屋建置,教刹锡名:普光。日给缁徒常二千。指寺之西偏,榜庵曰敬,为燕申参请之所。以至市田以代乡人之雇役,立冢以敛死者之无归。创建祠山行宇,以便居民之祈向。造梁穿井,为之不靳。享年八十有二,可谓称德矣。嘉定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卒于正寝。即其冬十二月十三日,葬于县新江乡之原。母王氏,,娶沈氏,俱封儒人。男五人,文彧,将仕郎,娶陆氏;崇之,保义郎,娶钱氏;垕之,成忠郎,娶姚氏;文修,不仕,娶钱氏;申之,承节郎,娶董氏,继室钱氏。四子先公卒,惟崇之领诸孙,以奉襄事。女二人,长适承信郎周舜卿,次适修武郎丁蒧。孙男八人,孙女五人,孙婿二人。曾孙男五人,孙女二人。其详则见于宣教郎太学博士陈公伯震之行状、朝请大夫试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任公希夷之墓志。吁!公平生趋向,表表于名流之称述,始终可考而无愧。婿丁蒧书而纳诸圹。
注释
[1]陈菊兴主编:《青浦碑刻》,1998年,第5页。
[2]光绪《青浦县志》,卷21《懿行传》
[3]陈菊兴主编:《青浦碑刻》,1998年,第5页。
[4]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
[5]陈菊兴主编:《青浦碑刻》,1998年,第5页。
[6]光绪《青浦县志》,卷12《名迹下》
参考文献
[1] 陈菊兴主编:《青浦碑刻》
[2] 光绪《青浦县志》
[3] 吴曾:《能改斋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