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作业设计 提高学生素质
作者:赵泽敏 字数:2083 点击:
摘要: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合理、科学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优化;作业;设计;提高;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109-01
为了使学生能在解题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目的,在优化作业的内容结构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主要体现在练习的设计上。
1.趣味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但成为参与者,更是一个学习的主动者。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特点决定了单一形式的练习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因此,设计作业题时要注意对同一项知识或技能的训练设计形式要多种多样,不能千篇一律,只有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究,从中获得知识。布置作业时要有创新,一定要考虑到趣味性,特别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内容上,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设计作业。最好讲究图文并茂,巧妙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表格、“对话”、情境图等形式,做到“寓做作业于兴趣中”。让学生喜欢上学习,能乐于做作业,不把做作业当作负担。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引发其解题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在解题过程中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乐于学习,从而爱上学习。
2.典型性
典型的作业设计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选择最有典型特征的试题,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练习,这样既体现了数学的目的要求,又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如有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上去4分之1米,第二个用上去4分之1米,哪一个剩下部分长些?题目说“两根钢管同样长”应考虑多种答案才完整,要进行分析:
两根钢管长度相等且大于1米时,求得第二根钢管剩下的长些。
两根钢管长度相等且大于1米时,求得两根钢管剩下的相等。
两根钢管长度相等且小于1米而大于1米时,求得第一根钢管剩下的长些。
通过类似作业的练习,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时错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财富”。多年的工作,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把平时教学中发现的学生容易做错的题型,设计了一份“易错题集”练习卷。让学生对练习卷进行仔细的分析,寻找出容易出错的原因,然后再答题。经过反复的训练,学生练习中正确率得到明显提高。
3.实践性
“纸上得来终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因此,学生的数学课后作业应该活动化,具有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受、探索、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完善知识建构。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来,才能真正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其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发展,实践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4.针对性
在设计练习时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选择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内容,有的放矢,通过对比辨析、达到鉴别分化的目的。如在教学“什么是方程”、“什么是解方程”和“什么是方程的解”,我编成下面的练习形式,学生掌握较好:
让学生在练习中辨析、理解、巩固其概念,达到理解记忆并能运用的效果。
5.综合性
在教学完一个单元以后,可让学生在家自己先回顾所学知识,用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在设计此类题时,教师首先要对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和重难点知识都应做到胸中有数,了如指掌。作业设计时要注意体现知识间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沟通,形成知识系统培养学生能力。如,在学习“比”的知识后,把有关“倍”、“分率”、“百分率”“比”这些不同类的概念和不同应用题结合在一起,编成题组进行综合练习。可使学生大大减少不必要的机械记忆,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知识结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作业训练,如有时既有课外作业、又有课内作业,既有复习性作业、又有提高性和探索性知识性作业、自学性作业(预习、补充作业),既有一般的书面作业、又有实践活动性作业,既有独立完成的作业、也有小组协作完成的作业。通过多样形式的练习,学生的兴趣浓,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总之,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类型,设计多元的有效的练习是个长期的课题。只有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不断优化改进作业设计,发挥课堂教学功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不难达到。
参考文献:
[1]董铎.谈如何布置小学数学家庭作业[J].中国校外教育,2017(34).
[2]钱文标.浅谈小学数学练习题的设计[J].学周刊,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