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探究
发布时间:2020-07-25 15:01 来源:考试周刊杂志 点击:
作者:陈梓鹏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阵地,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以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呢?下面谈谈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 创设教学情境激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现状: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普遍感觉到枯燥乏味。
对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课堂教学中在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一)创设故事情境
通常在课的导入阶段,创设富有童趣的故事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数学的奥妙。如学习五年级上册“分饼”时,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走到半路,四个人都饿了,这一次,师傅决定把解决午餐的任务交给八戒。八戒出去化缘,好不容易才化来了三张饼。这可让八戒犯难了,三张饼怎样分给四个人呢?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能想办法帮助他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课堂上的讨论活跃生动,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继续深入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重难点处,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展开时,就可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
师展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环:谁能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呢?
生:把铁丝剪断、拉直,再用直尺测量出它的周长。
师接着出示一个茶杯盖:那么要求这个茶杯盖的周长,用切断、展开的方法行吗?(生:不行。)那该怎么办?
生:把茶杯盖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能量出它的周长了。
生:还可以用一根绳子绕茶杯盖一周,然后量一量绳子的长就可以了。
师再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我们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圓的周长吗?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来测量后,师总结:看来,用剪断拉直法、滚动法、绕绳法虽然可以测量出一些圆的周长,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探索出圆周长的一般计算方法呢?
以上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层层设疑,通过制造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的认知呈螺旋式上升,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明确了探究的目标,使探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不但获得了求知的动力,而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生活情境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具体的现实背景,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用课件展示出学校附近交通路口通过的各种车辆的动态情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学生很快用画“正”法统计出了5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情况。由于这一情境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们在数学活动中有如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情境下学习,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而且培养了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用数学的意识。
(四)创设比赛情境
用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将学生的知识技能练习过程转化到比赛中来,用比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六年级上学期《搭一搭》,老师创设两个比赛活动。一是根据所提供的立体图形画出从上面、正面、左面所看到的形状。二是根据从两个面所看到的形状搭出符合要求的立体图形。看哪一个小组搭得又快又准确。在比赛情境下,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讨论、实践、比赛。
二、 合作实践,互动交流提高参与度
现状: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教师要求下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前人总结经验的过程,缺乏合作意识。
对策:以新课标所倡导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精心设计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在合作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习的参与度。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们在合作前有角色分工,在交流中有思维碰撞,,在参与后有动态生成,使他们在民主与平等的气氛中表述和倾听,在讨论与激辩的动态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学生在互动中可以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质变,从交流中摸索出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与规律。学生们在一起操作、演说、讨论、思考,带动眼、脑、手、口并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进学生间的团结和互助协作精神,又提高了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例如:简便计算25×64时,一部分同学是利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的:
A. 原式=25×(4×16)=25×4×16=1600。
B. 原式=25×(8×8)=25×8×8=200×8=1600。
C. 原式=25×(2×32)=25×2×32=50×32=1600。
也有同学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D. 原式=25×(60+4)=25×60+25×4=1500+1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