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于“无味”中品“深味”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吴丽萍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的核心素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为出发点。要让核心素养落地,语文的高效教学必须渗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而引导学生在学习上走向知识的深度、思维的深度、情感的深度。为了让教学从浅层走向深度,有赖于老师引导学生破解表层语言符号,深度阅读、深度体验、深度思维和深度反思,,促进深度学习真实发生。本文尝试从“无味”的语言中深度揣摩,品出“深味”,作为高效学习的一个触发点、落实点。
  关键词:无味;深味;新课程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的角色渐渐由知识传播者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转变,教师的工作重心由完成教学计划向促进学生发展转变,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也由原来的提问、评判及监督者转变为合作与对话者。”基于此,一线语文教师尝试转换教学模式,把课堂主阵地让渡给学生。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就算有独到见解,也不敢批判不敢灌输,唯恐违背新课程理念,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中的守旧者与阻抗者。
  然久而久之,当我们发现学生在有限的课堂空间无法占有大量资源时,学生们的课堂活动大多行事热烈丰富,内涵却显贫乏;学生积极发言,态度端正确,观点粗略肤浅……长此以往,何来语文的深度学习?语文的核心素养又如何落地?基于此,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当大力思考实践,积极探索高效课堂之路,依笔者一孔之见,于“无味”中品“深味”,当是高效课堂路径之一。
  南宋大儒朱熹曾云:“观书不可只观紧要处,闲慢处要都周匝。”又云:“专看紧要,而遗却四边亦不可。”大概说读书不能只看其中紧要的地方,看似无味、无关紧要之笔,也要周密地品读;专看紧要的地方遗漏边边角角也不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深味朱子之语,实在是妙不可言。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大至均有看似无味之语言。所谓“无味之语言”即那些看似与正事无关、似是繁冗之笔、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极易被读者忽略的语言。可是作者为什么会在文章中写出这些语言呢?其中定有其妙处。而作家贾平凹说过,所谓闲话,是作者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之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书中的“无味处”也即此说吧。
  那么,文章中“无味”的语言到底蕴藏有哪些“深味”呢?
  一、 透视作者用意之深
  (一)开拓主旨意蕴
  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它决定了一篇文章和作品的质量高低、价值大小、作用强弱,“意,犹帅也”说的就是此理。探寻文章的主旨,需要通读文章,全方面的思考,虽然不能局限于一段或几句话来考虑,但是文章意蕴的丰富、升华等,却往往要重视那些“关键的一句话”,而这“关键的一句话”往往不是那么显露出来的,甚至是会被我们认为是无关重要的一句话。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有多少学生会注意“学生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这句话?该处看似无聊,却正凸显作者用意之深!学生嘛,能干出什么大动静?这是刘和珍君遇难之前,鲁迅先生对学生的印象。刘和珍君的牺牲让作者转变了对学生的看法:原来学生是能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更是纪念整个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二)文章内容的无缝接洽
  一篇文章再好,若是在语言上、在语段上无视前后逻辑,让读者感觉语义割裂,那么这篇文章自然也不能列入好文章之列。而事实上,很多文章的句与句、段与段之間的关系由内在或外在的线索贯穿,而有的文章,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怎么在“月下荷塘”中体会“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定然不是为写景而写“月下荷塘”,那么“景语”如何体现“情语”呢?请看一句很不起眼的文句:“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几天心里不宁静,白天到底有哪些不想做的事不得不做?白天到底有哪些不想说的话却不得不说?再看前文的描写,小煤屑路、白天少人走、阴森……被作者描绘得如诗如画的荷塘,原来在现实世界中并不令人陶醉。看来我们不能只单单赏析这篇文章的写景名段,否则的话,会割裂整篇文章的文脉,文章也会被解读得支离破碎,更无法体会作者笔下人格化、文学化的荷塘月色。
  二、 体会文章用情之真
  古人云:“动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挚感的文章最能打动人,也最能教育人,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如何体会文章的动情处、如何触发学生的动情点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当今倡导情景式教学,就是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清人梅曾亮曾说归有光“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思人,悼亡念存,笔意清淡,用情极深,但是怎么才能让学生阅读中没有散漫琐碎之感,反而是字字关情呢?文章的几处细节描写动情处显而易见,然文章倒数第二段“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这样依时间叙述能打动学生吗?母亲走了,作者“语未毕,余泣”。瞻顾祖母遗迹时,“长号不自禁”,妻子走了,为何写得如此平静?细细体会,只有在极度悲痛、形容枯槁时,才“无泪”。而“室坏不修”应是精神已经彻底崩溃,无心料理;“其后二年久卧病无聊”,当是思人成疾,“复修,其制稍异于前”,可是作者的内心选择太艰难了,不修吧恐睹物思人又添新疾;修吧,又恐破碎了曾经的美好回忆,而这么多的情感,作者只是用一句看似平淡不在意的语言去表达,若不深深品味,怎么能感受作者的真情挚文?
  三、 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在基础性课程部分要让学生形成扎实的实证推理,批判发现等逻辑思维品质,而现状却是,逻辑思维力的培养依然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短板,总认为思维品质只需在作文课中去培养,实则逻辑思维的培养应贯穿学习始终。欧阳修《伶官传序》最后一句,“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两位散文大家都用了同一个句式“岂……乎”,且他们到此为止,要么转换下一话题,要么收束全文。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是不是也到此为止呢?实则宜再仔细揣摩,让学生结合古今史实或类似的生活体验,进行类比联想、发散思维,一者可以发现作者行文运思之妙,二者得到了体验式学习,思维力也得到了大大提升。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