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探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丁彩青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100期
摘 要:该文分析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教材,在精华处创设有效提问;课堂上观察学生捕捉时机有效提问;教学环节中结合进度循序渐进有效提问;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有效提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策略
一、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影响因素
(一) 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把握程度
小学生的经历并不丰富,他们认识、观察、体会的人和事并不细致,加上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很多的内容得依靠教师的引导才能得出,所以教师面向学生教学时,对于本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度以及教学对象的掌握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在低段教學中,在教学内容浅,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教师要做的是利用简单提问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提问的语言要浅显易懂,具有趣味性,,让学生在听懂的情况下,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环节。而中高段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难度的提高来改变提问的方式,把握好教学的目标设计和重难点,提问时要避免啰唆,要帮助学生快且准地把握文本的思想精髓。
此外,教师要清楚明了地掌握问题的难度以及各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做到不同难度的问题准确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提问、回答、完善、再回答”这一系列过程,使各类学生有所提高。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大程度地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坚定的探究意识解答课堂问题。
(二) 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控
课堂节奏主要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的“速度”和“强度”问题,即在课堂不同时间段问什么问题最有效,以及提问之后给予学生多长时间的思考和在哪个时刻应该给予学生关键性的引导等。
首先,利用课堂不同时间段提问不同的问题,减轻学生的疲惫感,高效利用学生课堂上的“黄金时期”,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知识。一般来说,一开始上课时通过提问一些记忆性或者趣味性的问题来增强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课堂快速升温。当学生思维逐渐活跃并达到高潮,这时应提一些侧重于思考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讲解一部分重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当课堂接近尾声时,学生思维出现倦怠,注意力分散,这时应该提一些巩固性的问题。
其次,教师要严格地控制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把控预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杜绝如下不良的现象:教师抛出问题后,有些学生回答出来就不再引导,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把自己的心思放在教学环节的进行上,而不是学生的掌握状况上;提问时出现学生反应慢,教师急于把答案点明,不再留点时间供学生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由没有时间思考变成懒得思考,把在自己置身于课程之外,积极性受到打击,学习能力无法提高。
最后,把握时机,给予学生最恰当的指导以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恍然大悟,解决难题,减轻其身心的劳累,另一方面,又能够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其不断探究,充满追求新知识,探求新高度的喜悦感。
(三) 教师的个人因素
首先,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一个外向、积极乐观、幽默的教师,他所传递给学生是满满的正能量,课堂整体处于气氛活跃的状态,为有效提问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相对内向的老师教给学生的是沉稳,注重学生对细节的掌握,课堂气氛较为平静,有效提问的趣味性会相应降低。其次,教师对职业的认识影响着教师对于有效提问的钻研和尝试,若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就会充满激情,对于有效提问也会处理得更加恰当,相反则不会。最后,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树德先树人,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时时刻刻都会受到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同时,教师的行为举止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某一件事物的第一认知,所以只有学生认可老师,老师积极引导学生,才能产生良性循环。
二、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美国学者Marylou Dantonio和Paul C. Beisenherzz在《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中明确地提出:“有效提问策略具有双重的目的:首先,它可以辅助学生描绘出精确的、能被个体内化的,且能和其他学习建立联系的心理图式;其次,它能督促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一) 研究教材,在精华处创设有效提问
1. 抓课题变通处设问
课文题目是一篇课文的“眼睛”,高度凝练课文的内容,有点明主旨,交代文章的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等,巧设悬念、激发兴趣,作为线索展开,奠定情感基调,运用写作手法等作用。在备课时利用课题设计提问,可以让学生在刚上课就兴趣大增,整节课跟着教师解决自己的疑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终喜欢学习,喜欢探究。根据课题提问,能够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
2. 抓重难点来设计
重难点的学习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教学重点就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而难点便是有阻碍性,学生难以掌握的要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从语文课程的角度来说,它的重难点一般就是课文涉及的主要内容以及其表达的中心思想。
3. 抓住疑点来设计
小学语文中的疑点,区别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的疑点表现得更加明显,而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疑点则是学生表面理解,深究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最为有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大多数学生在读诗和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并未注意到“绿”这个字,为此,教师可以这样提问:“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绿”字?用“绿”字有什么好处?这样一个字便打乱了学生的阵脚,然而教师恰好利用疑点这样提问,一方面创设悬念,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又有意识地突出语文的文学性,语言的精妙性,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热爱文学。